刘邦为什么那么多人帮他(刘邦驾驭人才之道的人能力强)

45baike 2022-04-28 86次阅读

首先,咱们看看刘邦有多不厉害?

吕雉一家为了躲避仇家,就从山东来到了江苏沛县,由于她的父亲吕太公与当地县令关系很好,所以很多人都慕名来访。

由于来人众多,吕太公就定下规矩:凡是来人拿的贺礼不到1000钱的,直接安排在院子里吃饭。

作为底层官吏的刘邦这时也前来凑热闹,他宣称携带贺礼万钱,吕太公一听,这人出手阔绰啊!赶忙出门迎接,迎为座上宾。

吃饱喝足之后,吕太公这才发现刘邦其实没带一分钱!

发现被骗的吕太公却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他。

要知道,当时的刘邦已年逾40,家无万贯、身无寸功、整天只知道喝酒吹牛,虽然未娶妻,却早已和一位曹姓女子生了一个儿子。

但这些吕太公统统不在意,他认定了这个女婿日后必成大器。

后来,刘邦从小沛起兵,在楚汉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入主关中、定都长安,开创了绵延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

这些历史事实让人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

刘邦自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大意是说,在治国、治民、治军方面,我刘邦都比不上张良、萧何、韩信,但他们能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取得这天下。

接下来,我们看看刘邦究竟是怎样把这些厉害人物收为己用的?

刘邦的功臣队伍里人才济济,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人:

第一类人,是刘邦的嫡系部队,他们自刘邦起事起,就一直追随其左右。

比如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

第二类人,是后来战争中加入的部队,他们原是项羽或魏王的手下,后来投奔了刘邦。

比如张良、陈平、韩信、英布、彭越等。

这一类人留在刘邦身边,有的是出于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有的是出于投机需要。

刘邦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因长年生活在社会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更练就了强大的揣摩人心的技能。

在对人才的取用上,刘邦把这一技能展现的淋漓极致。

一、对待嫡系部队,刘邦有担当、有胆识。

秦末暴政,天下人民“苦秦久矣”,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揭竿起义呢?因为风险太大。举事成功,当然最好,一旦失败,面临的将是灭九族的大罪。

《史记·高祖本纪》说:“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这里的刘季就是刘邦。

刘邦深知他们的顾虑,主动担当起举事的重任,如果举事成功,大家一起封王封侯, 如果失败了,那灭九族的大罪就让他一个人承担吧。

所以,萧何、曹参等人,虽然才能超过了刘邦,但还是心甘情愿追随在他之后,就是因为不敢担当失败的风险。

这时的风险和收益是绝对成正比的。

二、 对待后来加入的部队,刘邦知人善任、不吝封赏。

古代帝王最忌讳的不是暴虐、不是无能、不是昏庸,而是寡恩。

刘邦心里很明白,这些人投奔他,有的是为了名、有的为了义、有的为了财。

对别人想要的东西,不管是钱财、美女还是名誉、权力,他从不吝啬,自然别人就会为他卖命了。

张良追随刘邦,是因为他一直怀才不遇,服侍过的君主都不把他当回事,只有刘邦重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策。这让张良很感动,有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

陈平追随刘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魏王、项羽处,一直得不到重用,刘邦却能认识到他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周勃、灌婴不断向刘邦说陈平的坏话时,刘邦能力排众议,坚定的支持、相信他。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这份信任给了陈平莫大的心理安慰。

韩信追随刘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在刘邦这,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事部署常常采纳他的意见,给与了他充分的尊重;另一方面,刘邦懂得韩信想称霸一方的心理,先封淮阴侯,后又不惜把齐地赐给他,并给了他“齐王”的称号。

曾国藩曾说:“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在我看来,刘邦之所以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在于这两点他都做到了,既能亲力亲为、敢于担当,又心胸豁达,任人唯贤。

不过,能做到这样,刘邦也已经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了,不是吗?


标签: 刘邦  为什么  那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