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娶武则天没人反对吗(历史上武则天和李治感情好吗)

45baike 2022-04-28 88次阅读

唐朝的男女关系很乱!武则天本是李治的庶母,还是个尼姑,但李治名正言顺娶了她,4个理由,连李世民在世都无法反驳。

子娶父妻,这种婚嫁习俗在其他朝代根本就难以想象,可在唐代,司空见惯。

李治的老爸唐太宗李世民就带头娶了自己的弟妹;李治的孙子唐玄宗也抢了自己的儿媳,做爱妃。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中有两人情投意合,所以,李治娶武则天,既合情,又合理。

武则天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从名分讲,她终究是李治的庶母,这二人到底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公元637年,年仅14岁的武则天,因为长相俊俏,被选入宫中,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这个才人在后宫中是个什么级别呢?

我们先看一段《旧唐书》关于唐朝后宫等级的记载:

“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武则天初进宫,就被封为正五品才人,还被李世民赐名“武媚”,看起来,她颇为受宠、前途无量。

可不知怎么得,这以后的12年中,武则天仿佛在后宫被边缘化了,既不见她受宠的记载,也不见她在后宫中的位份有所晋升。

正在武则天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时,她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出现了。

1、李世民病重,二人情窦初开

公元643年,秉性敦厚的李治被立为太子,为了让太子尽快熟悉国家军政大事,唐太宗时常将太子带在身边。

慢慢地,李治进入后宫的机会就多了起来。

有一次,唐太宗病重,李治一直在旁侍候,恰好这天武则天当值,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四目相对,顿时一见钟情。

《新唐书》用一句话记载了此事:

“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

这个“悦之”,很好地表达了二人当时的状态。

武则天比太子大4岁,而且通过这几年的宫廷生活,早就出落得亭亭玉立、做事干脆果断,她迫切需要一个改变命运的人和机会;

而李治则生性软弱、做事犹豫不决,而且据考证,他对年长的女性还有一种天然的依恋,也就是俗称的“恋母情结”。

这么看来,二人的性格和需求倒是可以完美地互补,这或许也是他们一见钟情的原因。

尽管郎有情妾有意,但碍于李治和武则天当时的身份,他们也只能谨守宫规、借机眉目传情。

2、感业寺出家,二人旧情复燃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大唐法令:后宫中凡是没有生育子嗣的嫔妃,一律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与青灯古佛为伴,了此残生。

26岁的武则天也在“被出家”之列。她真不甘心就这么默默过一辈子,她想到了此时唯一能解救她的人——新皇帝唐高宗李治。

《旧唐书》:“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而此时李治在做什么呢?也许是忙着处理军国大事,也许是被新的妃嫔牵绊住了,总之,李治有长达一年的时间,丝毫没有想起感业寺还有个武则天。

直到耐不住寂寞的武则天,主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

在这首李白都自叹不如的诗中,武则天诉说了自己的思念:“我心绪纷乱,精神恍惚,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为什么我如此憔悴呢?因为我整天想着你。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就请打开我的石榴裙看看吧,上面沾满了我的泪水。”

读到信后的李治大为感动,这才重新唤起曾经的激情来。

650年5月,李治趁唐太宗周年忌日,前去感业寺祭奠,这才又遇到了已经27岁的武则天。

据《旧唐书》载,二人时隔一年再见面时,“武氏泣,上亦潸然”,一场眼看就要夭折的旧情又复燃了。

3、武则天有孕,二人心愿达成

不久,武则天发现自己怀孕了,恰在此时,身在后宫的王皇后正为日益得宠的萧淑妃、徐婕妤头疼不已。

为了打压萧淑妃等人的风头,王皇后毅然决定成全皇帝、主动接纳武则天入宫。有了王皇后的鼎力支持,外人也不敢有太大非议,就这样,武则天走出了感业寺,进入了李治的后宫天团。

后世总有人拿“人伦纲常”这套说法,去指责李治和武则天。可从史实出发,他们的结合,真不算是败坏人伦。

为什么说李治娶武则天,不算是败坏人伦?

1、唐朝皇室的婚嫁习俗,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点

李世民的奶奶独孤氏、母亲窦氏都是鲜卑人,李治的母亲长孙皇后也是鲜卑人,所以,整个李唐王室都具有明显的鲜卑血统。

鲜卑族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盛行“收继婚制”。

所谓收继婚,就是部落的老首领去世,即位的如果是儿子,那么儿子就可以继承除生母外的其他母亲;如果即位的是兄弟,那么他就可以继承兄长所有的老婆。

毕竟,古代少数游牧民族的资源有限、面对的生存环境也较恶劣,收继婚的盛行,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的人口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这些失去倚仗的女人生存下去。

李治按照少数民族的传统,在父亲死后,娶自己的庶母,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2、唐朝社会风气整体比较开放

关于夫妻人伦,《左传》中有这么一句话:“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意思就是说,夫妻双方如果出自同一个姓氏,他们的后代可能就兴盛不了。

为啥呢?这是古人在发现近亲结婚的危害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流行的这种伦理观,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到了两汉时期,这种夫妻伦理就演变了:“父系近亲不能结婚生子,母系近亲则可以”,说白了就是,堂兄妹这种关系的不能结婚,表兄妹之类的可以结婚。

西汉初年,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吕后就做主,让汉惠帝刘盈娶了亲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说起来,张嫣还得叫汉惠帝一声舅舅。

直到宋朝,程朱理学兴起,才对夫妻人伦关系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动,除了父系近亲依然不能结婚外,像庶母、儿媳、孙媳、嫂嫂、婶婶等关系,一律不能结婚,否则,就是违背了人伦。

唐朝时,程朱理学还未出现,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再加上,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整体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儿子娶庶母、父亲娶儿媳、小叔子娶嫂嫂,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

3、唐太宗临终前把武则天赐给了李治

公元655年,李治执意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但遭到了褚遂良、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武则天曾为先帝才人,怎么能立为后呢?

被逼急的李治,在李绩的支持下,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父皇早就把武氏赐给我了。

这件事被记载在《立武昭仪为皇后》的诏书里:

“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大概意思是说,武则天出身名门,品貌绝佳,而且侍奉先皇非常周到妥帖,而我李治当太子时,也很孝顺,一直在尽心尽力辅佐先皇,先皇念及我们的辛劳,临终前特把武氏赐给我了!

那么李世民生前真做过这样的事吗?暂且村存疑,因为除了这条诏书的内容,我在《旧唐书》、《新唐书》上,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

反正李世民已经不在了,李治想咋编排老子都可以。

退一步讲,如果这事是真的,那李治娶武则天更有理有据了,自古君权大于一切,皇帝赐婚谁敢不要?

4、武则天的身份被“洗白”

虽然说,李治娶武则天这事,并不算违背人伦,但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还是要做些面子功夫的。

比如,武则天在嫁给李治之前,就在感业寺当过近3年的尼姑,经过这次出家,武则天的“往事尘缘”被全部斩断,再还俗的话,就相当于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划清了界限,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了。

这样的招数,武则天用过,后来的杨玉环也用过。

740年,唐玄宗为了合法霸占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就以祈福的名义,让身为寿王妃的杨玉环,出家为道士, 道号 “太真”。

五年后,杨玉环还俗,立即被唐玄宗册立为“贵妃”。

这种做法虽然有点欲盖弥彰,但从面上看,起码还能说得过去。

总结:

综上所述,唐王朝杂糅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和开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治娶武则天这事,并不算是一件违背人伦的大事,起码在当时,并没有掀起什么大的风波。

包括之后的太平公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做的那些事,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丑闻,可在唐朝人看来,这或许仅仅就是李唐王室的“标配”和“常规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李治费尽心思娶到的武则天,虽然展现出了超强的政治才能,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但她却亲手“灭了”大唐,建立了大周,自己当上了皇帝。而李唐子孙,也几乎被屠杀殆尽。

不知,如果知道这些,李治会不会后悔娶武氏?


标签: 李治娶  武则天  没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