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科普

45baike 2024-06-28 10次阅读

小知识科普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华传统最集中的表现。《红楼梦》曾写道“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在历史的星空中,不少文学家用美妙的文字和诗句记录着特定时空中传统节日的点滴,同样也表达着个体别样的人生感悟。

  今天,通过我们整理的几首描写春节的诗歌,感受不同时空中的不同新年的味道。关于描写春节的诗歌,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一同分享浓浓的年味。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毛滂,字,北宋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该诗大意为,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全词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前四句简单介绍了故事梗概。“更阑”是午夜时分,“厌禳(ráng)”是指用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钝滞”是指迟钝呆滞。除夕夜人们兴奋得睡不着觉,都在祈神降福,什么也不用去想,只等新岁的来临。

  这时候,一群儿童正在大街上叫卖痴呆,他们提着灯笼,互相嬉笑着、叫嚷着敲开了一户户人家:买些痴呆吧!

  范成大自注:“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

  后来这一习俗流传开来,至江南地区纷纷效仿,人们索性就开始教导儿辈卖痴呆了。儿童将自己的痴与呆转移给别人,寓意长大后便可以聪慧明达,而老人也愿意买这份痴呆,将之转移到自己身上,帮助后辈达成心愿。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祈福的方式,同时又是嬉闹的游乐活动,卖不卖得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这种氛围下所获得的快乐,所以即使跑遍巷南巷北卖不得,大家也是相逢狂喜,互相开玩笑。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正当销售无路之时,一位老翁主动询问痴呆的价格。“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儿童们转而一笑:您买痴呆不要钱,赊账千百年都行!言外之意,就是祝这位老翁能够痴痴呆呆地活到千百岁。

  《除夜作》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自己正在走向衰老——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当然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不同。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小知识科普,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小知识科普。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南宋诗人戴复古的这首诗虽然出自宋人之手,但用语平易晓畅,通俗易懂。起始两句就点出了辞旧迎新之意。

  除夕这天,诗人家中先是“大扫除”,送走了旧年的灰尘,然后燃香祭拜神灵和祖先。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王、土地、门神、户尉、井泉童子、三姑夫人这六神,以求平安福瑞。除了祭神外,这天的早晨或傍晚,人们还会打扫干净庭院,摆好供品,祭祀先祖。

  已至旧年最后一日,除夕这天,不仅人忙碌,万物也都在忙着“迎春送腊”,故而诗的三、四句道:“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到了晚上,诗人一家围炉而坐,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此时的户外早已爆竹齐鸣。浓浓的年味儿混杂在火药里,随着一声声鸣响,也弥漫在了大街小巷。

  戴复古的《除夜》描写了除夕之夜人们扫旧迎新的忙碌以及喜悦,表现了人们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和企盼,呈现了新年的欢乐。

  “拜年”,是过年时最隆重、最热烈也是最繁琐的一项礼仪活动。先是按照血缘关系的长幼亲疏来安排亲族内的互拜活动,这是核心任务,此后还要有与姻亲间的互动拜年,真是让人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古时侯,许多人是通过投送拜贴来相互问候的。文征明的《拜年》一诗就记述了古人的这一风俗。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这里所言的“谒”和“名纸”就是现在贺年卡的起源。这句话是说,友人们前来拜年都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贺年卡)来问候,从早上到现在我的屋中已经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的“简”是省掉、略去的意思;“虚”是不实在,虚套的意思。我也跟随着潮流学吧,向他人投送拜贴,用这种方式拜年,人们只会嫌弃简易,而不会认为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古时“忙年”,妇女无疑是主角,清代查慎行《凤城新年辞》所写,就是年前妇女们飞针走线为家人赶制新衣的情景。查慎行, 海宁(今属浙江)人,清代诗人。这首《凤城新年辞》亦有论者认为是黄景仁之作。

  闺阁巧手,裁剪金箔做成幡胜,试穿丝罗的新衣裳;彩绘描金,制成闹蛾带在头上。“幡胜”即彩胜,用金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的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闹蛾”亦称“夜蛾”。“蛾儿”,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然后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而成。正月十五,元夕之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这两句,通过描写年底岁末,闺阁之中的忙碌热闹,衬托春节的喜悦欢快,极富画面感。女孩子们心灵手巧,心思奇妙,试穿新衣、制作闹蛾,一幅祥和热闹的景象。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从此以后,剪刀将闲置一个月,而年底岁末,闺阁之中的针线活格外多。按照民间习俗,正月里不能动针线,所以说“从此剪刀闲一月。”为了赶制新衣,年前自然十分忙碌。这两句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女孩子们过年的心情小知识科普,也描绘了新春佳节欢快热闹的氛围。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诗人思绪纷纷,上句尽情渲染了除夕夜千家万户的欢迎气氛。“千家笑语”四字紧扣题目“除夕”,描写了除夕之夜千家万户守岁迎春,欢歌笑语的气氛。人们感觉时间流逝得太快了,以至于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诗人此时思绪连绵,独生忧患。“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很不协调,而在这里却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贫富悬殊,除夕之夜,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与家人团聚,本可以过愉快的除夕,但诗人却忧虑重重,这充分表现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这首诗,诗人没有正面着墨去写忧思,而只是描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家家团聚、笑语声声的时刻悄立市桥上的特殊行为,从气氛的渲染和诗人默然无声凝视长空的形象给人一种感染。这样写,看似平淡,但含蓄深厚,把诗人的忧愁郁闷的心情表达得更为深沉,更加强烈,也更有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的特色是言近旨远,意象鲜明,贴近生活,而又诗意含蓄,寄情远大,诉说的是对整个现实、人生的忧虑与感慨。

  《甲午元旦》描写除夕夜晚的热闹情景,表达作者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愉悦。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六十六岁,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第三句过渡,借分遍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甲午元旦》全诗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标签: 知识  科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