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假说百度百科(输出假设理论百度百科)

45baike 2024-06-26 6次阅读

输出假说百度百科(输出假设理论百度百科)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外语教学范式转变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杨忠

跳过开机画面启动时按 esc 即可,或者干脆一点,修改 msdos.sys在options段落加入 logo=0

对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个主题的认识,我还是具备一定自信的。首先,这个自信来源于我40多年的英语从教经历,以及30年前在澳大利亚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撰写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英语教师的培养,还有在担任学校管理工作时,特别是在分管本科教学时所积累的有关教师培养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当然,对于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我也有不自信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我主要研究的领域是功能语言学及理论语言学,我所指导的一批博士生已毕业15名了,他们的毕业论文基本上都是围绕理论语言学方面的相关内容。换言之,近年来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并没有从事过深入或是专门的调查研究,这是我谈论这个题目不自信的原因。今天,我将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一主题,具体从西方语言学的范式转变上分析和预测未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走向。

一、语言教学、语言学习与语言观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决策、策划、操作、评价等多层面的活动,并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应用语言学界有一个共识,即语言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看语言。此观点在多部英语语言学著作中均有所体现。如:Mackay的A 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Wilkins的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order的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Richards和Rodgers的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Stern的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等。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语言观的影响。因此,要归纳怎么教、怎么学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就会思考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运用的规律。Corder说过,我们处理功能的方法会受我们对语言看法的影响,即受关于语言的某种或几种在我们看来与面临的问题有关的非正式理论的影响,甚至是取决于这些理论。加拿大著名语言学家Stern在他的著作中也明确阐释过类似的观点,语言教学理论表达或暗含着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语言教学的问题总会促使教师也常常促使学生思考语言本质问题。无论是语言教师还是语言学习者都会自然地想到语言是什么、语言是怎么运作的。索绪尔作为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语言—言语研究范式逐步被其后理论语言学所发生的范式转变所取代。

二、语言学范式转变的前瞻

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语言和语篇的研究范式所引起的重视程度则越来越高。语篇作为语言运用的实例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语篇研究的成果为语言教学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本世纪初,我国外语教育专家们提出了有关外语教学范式转变的设想。几十年来,一些专家组织编撰的关于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策略的论文集中就提到了该设想。从理论语言学研究的进展来看,外语教学范式转变的趋势并不难预测,进而还可用以研究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走向。以上观点就是接下来我主讲内容的基本思路。

(一)西方语言学的范式转变

西方语言学从古希腊开始到现在,包括两个走向。第一个是哲学和逻辑学的走向,主要是将语言视为规则系统;第二个走向,即修辞学和民俗学的走向,主要将语言视为资源。这两种走向在意义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别,简单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意义观有别。前者持客观主义的意义观,认为语言符号表征已存在的意义。后者持建构主义的意义观,认为语言建构意义,意义是语言的一个层面,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创造意义。第二,意义研究的基本单位存在差异。前者研究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对应的意义单位是句子。后者是立足于运用语境来研究意义,基本单位是语篇。第三,关注的语言功能有别。前者聚焦于概念功能而后者探究的则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第四,研究的基本符号关系有别。前者聚焦于组合关系。索绪尔提出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以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分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分析词句的语义结构以及分析组合关系。然而,后者则不仅仅研究组合关系而且更注重选择关系,着重探究语篇生成过程中意义的建构和选择。众所周知,索绪尔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他主要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系统。然而,关于言语交际过程,他所提出的代码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口耳相传的交流过程,交流依据代码,交际过程就是编码、传递、解码的过程。后期,语言学家评论代码模式论有所缺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代码模式没有包含语境。而实际上一切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发生在具体时间和空间当中,因此必须是存在于相关的语境中,不包括语境的研究范式所提出的理论解释力则会大打折扣,有失偏颇;第二,仅把言语交际视为信息传递过程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言语交际的过程应是集个体思维、人际互动、信息传递为一体的过程。然而,个体思维过程及人际互动没有包含在代码模式中,或者说体现得并不多,并非是其研究的主要方面,这是另一缺憾所在;第三,代码模式论的另一大理论缺憾,即认为语义和语码是一一对应的,把语言符号看成是一个固定的代码(fixed code)。这样的认识并不符合实际,意义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同样的意义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继索绪尔之后的语言学发展,特别是语用学提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言语交际过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说话的同时往往就是在做事。言语交际过程中有些意义是明确给予表达的,而有些意义是隐含的。有些必须经过推理,才能被理解,而推理就必须依据语境。所说和所表达的意义常常不一致(What is said is not always what is meant.),这种现象是常有的。意义不仅涉及符号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语言不仅仅传递意义,语言也创造意义。

(二)功能语言学的例示论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和言语的划分,既不必要又不妥当,因为不研究实际使用的语言就不可能认识语言的实质。语言的使用单位是语篇。语篇这个词是许国璋先生翻译过来的。text,可翻译成文本,也可翻译成篇章,许国璋将其翻译成语篇,我认为是极为有道理的,因为语篇一词既包括text,又包括discourse。由此可见,许先生的翻译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语言符号系统为语篇生成提供资源,而语篇利用符号系统生成,同时语篇可以丰富甚至可以改变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产生于文化语境,语篇生成于情景语境。生成语篇是要达到说话人的交际目的,语码的选择受交际者意识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句子和语篇的生成过程是意义的建构过程,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语言和语篇的关系好比是气候和天气的关系,是同一种现象,只是观察视角不同而已。研究语言现象必须同时参照系统和语篇,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

(三)语篇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学语言是通过语篇来实现的。语言系统形成于群体共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和意识当中,因此只有通过学习大量的语篇才能掌握语言系统内部的规律。语篇被认为是语言系统的使用示例,因此,应通过语篇来学习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在语言运用当中,组合关系虽然重要,但选择关系更重要,因为选择是受语境制约的。例如,Have you seen a cat?Have you seen the cat?Have you seen our cat?就句子的结构形式来说,这三个句子均符合英语的语法,其中的宾语就是英语使用中最典型也是使用率最高的名词词组。这三个句子的组合关系都相同,但意义则各不相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必须根据语境来做出选择。假如,一个英国人发现自己的猫不见了并且要寻找时,见自家人的问话和见陌生人时的问话必然是有所不同的。如果问陌生人Have you seen the cat?则不妥,因为陌生人和说话人之间是没有共识的(shared knowledge),即不知道所讲的到底是哪只猫。选择至关重要。Halliday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更明确指出一种观点,所有的人类活动都离不开选择,我们的所言所行都寄于选择之中,语言创造意义,我们通过语言来识别经验来从事社会活动。我们通过选择来创造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来改变意义,我们使用语言创造意义从事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使用符号的活动一方面保持现有的社会生态秩序,另一方面也推进社会生态变化,这一现象可以用理性选择一词来概括。选择是一大热门话题,功能语言学重视选择,选择离不开主体性,即说话人要有选择的主体意识。近年来,语言一语篇成为新的语言研究范式,这是语言学及话语分析领域关于语篇研究所达成的共识。

接下来说语篇意义的特性。语篇意义和单独语句的意义是不同的,语篇作为语言系统使用的实例,具有区别于其他语言层级意义的特性。第一,语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语篇可长可短,一个标识就是一个语篇,都要达到一种目的。例如,路边的标识就可以实现提醒路人的交际目的。语篇这一意义的性质是近些年翻译 目的论的理论基石,即欧洲关于翻译的新理论—翻译目的论。语篇的交际目的决定语篇的结构、修辞手段以及修辞策略。因此,语篇目的是语篇建构者首先必须要予以明确的,也是接受者必须弄明白的,否则交际就会失败。因此,语篇目的决定语篇的谋篇布局或者是其结构。第二,语篇具有意义连贯性。在1976年,Halliday和Hasan曾指出,语篇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书面语篇通常需要衔接手段来实现意义的连贯。教中文的教师通常会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散文内部语义的连贯性。例如,朱自清《父亲》的散文形式上很松散但其内部的语义关系却非常紧密,达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求。第三,语篇语义结构具有向心性。语篇语义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核心的要素而展开。在接待利物浦大学的副校长Hoey的过程中,与他有一定的深度交流,他本人和他的老师认为任何问题都离不开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大要素,除此还可增加语境(situation)和评价(evaluation)第四,语篇具有信息层级性。修辞结构理论认为语篇内部的信息是有层次差别的。有的句子信息层级很高并对句群起决定作用,其他句子信息则是围绕它展开的。语篇的这些性质就要求作者和说话人利用语言系统资源创造性地构建语篇意义以及合理地组织语篇内的信息,同时遵循情景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而我所提出的设想是逐一分析语言各个层级的规约性和创造性,我们还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语言运用规律:语言层级越低规约性越强,创新性越弱;语言层级越高创新性越强,规约性则相对越弱。为纪念许国璋先生诞辰100周年,我应邀写了一篇关于语言规约性和创造性的辩证关系与外语教学创新意识培养问题的论文,并大致提出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问题。基于语言学范式转变给我们的启发,是否可以展望外语教学的变化。

鸟屎会腐蚀车漆吗?鸟屎粘车上十来天没事吧不少车主多少会遇到鸟屎粘在车上的经历,车主对鸟屎是否会腐蚀车漆也是众说纷纭,那么鸟屎对车漆到底有没有伤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

三、外语教学范式转变的前瞻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交锋、交融的大趋势期待着外语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的态度认真反思 自己的外语教学,对于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根源并寻找解决办法。束定芳概括出外语教学存在的几个不足,即理论研究薄弱、师资水平有限、应试倾向明显以及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他分析了关于教学理念落后所导致的实践上的问题,并结合国际外语教学研究指出了一些方法上的问题,包括:我们长期沿用或仅仅沿用传统的PP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他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正处于范式转变的阶段,现在到了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教学实践中所概括的在语言创新性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创新意识培养不重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不足,课文结构和修辞的讲解少;第二,单项操练居多,综合运用极少,岸上学游泳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输入活动的听和读偏多而输出活动的说和写太少。特别是在高级阶段,写的实践活动尤其不足,其中甚至包括我们外语系和中文系,写的实践太少。我和中文系的老师们曾讨论过,中文系学生写出的东西未必就能超越其他系的学生。因此,我们修改了教学大纲并为此增设一门创意写作的课程,只因为学生写的实践实在少之又少;第四,选择试题极多,非选择试题极少,而这也并非是一般性质的比例失衡。此类的教学实践不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难以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用所学语言进行人际互动的乐趣。没有真实的体验,乐趣在哪儿? 学习者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他们所体验到的外语学习只是分出对错而已,而并不知道语言表达的重要之处在于应该如何表达更为准确、更为得体以及更为有效。很多时候,我们说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怎么说更有效的问题。西方二语学习理论的分歧集中体现在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占主导地位的问题。习得论的基本隐喻就是学习者的大脑就是一个存储器,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适当的输入。而学得论的基本隐喻是,学习者是社会活动参与者,他们需要在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学会用目标语进行思维、交流。学得论更看重输入的作用。Swain在1995年曾表示过输出可以直接促进表达的流利程度,同时还对提高准确度有三种作用,即注意作用、检验作用和反思作用。输出假说是继输入假说、互动假说以及吸收假说(intake hypothesis)之后对外语学习规律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假说。接下来,我将探讨外语教学范式转变的具体表现。

首先,我认为整个外语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应在恰当的阶段将外语教学的重点适时地转向语篇教学,而并非一直仅仅停留在句子层面。我们的外语教学到大学还讲句子和语法,是不可行的,应将教学的重点内容转向语篇。国内曾提过的外语教学一条龙的设想还未实现,我们应有目的地整体规划,将教学重点转向语篇。Widdowson在1978年就曾指出,人们不是通过单句进行交际的,如果我们确实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应该重视语篇及语篇建构能力。实际上,我们如何转换是需要时间和规划的,但是中小学阶段,落实双基仍是重中之重。

其次,另一个转变是学用脱节转为学用结合,这是外语教学的理想追求。王初明教授认为,基于语言实用的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知识源于使用体验。语言在交际使用中习得,语言体验总是发生在语境里。Warring在济南大学的会议上,阐释了学生听、说、读 、写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知识太离散,并且常常进行单项语言知识的练习而很少参与综合语言知识运用。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转变是单一的仿真性的输出转为仿真加真实的输出。PPP教学模式下的输出终归是一种仿真性的输出,角色扮演(role play)依旧是虚拟的输出,是虚假的。然而,用外语完成一项写作任务则是真实的语言交际。用英语完成写作就是真实的输出,完成一项翻译任务也是真实的语言交际和输出。写作和翻译这两项任务有助于外语学习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写作和翻译在我们外语教学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可观。翻译法是否应被禁用,我觉得大可不必。我认为在考试评价上的重大改变应从单一的对错形式试题评价转变为多类型的试题评价。

最后,在外语教学中可能会实现的重大转变是教学资源会由单一的课本转为多种教学资源,这种转变已经成为现实或者说正在发生。倘若这些转变都将发生,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一定会有所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四、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来看,习主席提出教师应是四有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要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外语教育,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之本。就是说,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好的教师,好应该有其具体的内涵。教师应该努力做人师。古人曾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那么,人师的内涵是什么,或者说人师的特质是什么。古人将教师分为人师和经师两个类别,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从业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其概念不同,内涵也不同,在行为上也存在着差别。人师具有一定的特殊素质。人师的职业内涵的特质到底是什么,概念及所指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的总和,我们称为内涵,而概念所指对象的集合我们称为外延。中国古代哲学界,儒家思想都强调名实相副。人师的外延是指言行都能为人师表的教师。我通过观察身边的前辈、同事,包括年轻的同事以及在座各位的外语界名家,这样的群体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第一,必须是知行统一的教师。不赡养母亲的大学教授纵使再有名气也并非人师。第二,人师的特质就是勤学笃行。老子曾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勤奋。韩愈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也意味着当好先生就必须要当好学生。我们教师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我觉得有一桶水还不够,必须在水前加一个活字,就是还得有一桶活水。所以,选择当人师就要终身学习。外语教师不应选择在岸上当教练,那么自身就应该经常使用英语,充当学生的表率,引导并影响学生。第三,人师有别于经师就在于人师有独到的见解,经师之所以称之为经师就是因其话语仅限于解说,照本宣科,拿着教材才会讲课,没有教材就不会讲课,这就是经师。然而,人师则不然,他是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接着说,甚至会反着说,人师的话语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力,甚至是言之有效的。他的话对学生有导向作用,能影响学生的行为。第四,人师的社会责任感强。从古代教育史得知,教师这一行业来源于社会阶层中的士大夫,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的条件下,应该还要强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国际视野宽广,中国立场坚定,文化素质高,语言运用和教学能力强的卓越英语教师,这也是我们师范院校应拟定的培养目标。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需要加以提高。

第一,外语教师要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秦秀白教授认为,修炼内功应是外语教师的毕生追求。在他看来,外语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专业知识、人文素质、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这是成为一名好的外语教师的立身、立业之本。只有修炼好内功,外语教师才能适应变化中的外语教育和教学需要,迎接随时可能会面临的某种挑战。内功是初级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

第二,外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外语教学能力。外语教学是十分复杂的劳动。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把教学概括为五方面,包括理解、转化、讲授、评价、反思。具体来讲,理解这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并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所在,学生学外语的作用;转化学科能够接受的语言;客观且综合地评价学生;反思课堂教学,不断改进。然而,教学实践观念还需要普遍落实,教学工作者应在教育阶段着重予以加强。东北师大就此做了尝试,提出了U G S模式,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东北三省教育局合作下,学生实习,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下很大苦功,实践观念得到了加强。还有教学研究能力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我之前讲过的3R Approach(Reading,Reflection,Research),主要针对的是教师个体。这是在职教师提高的必经途径,要求教师必须保持经常性的阅读。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需要不断地阅读专业领域的书籍和期刊文章,教师之间也应保持相关的沟通和交流。然而,这也不仅仅指教师个体的行为,也可将其转化为学术团体的作用,就如国家外研中心提供的课题赞助和立项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推广和奖励,Replication即好的经验通过学术组织加以推广,这种推广并非是照搬,而是能对同行有所启发。Rewarding是一种广义的激励机制,国家外研中心举办的有关教师的各种评奖等活动,均属于能够推广外语教学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应加以推广和坚持下去。

从语言学的范式转化的视角来看外语教学有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进而分析外语教师在今后应如何面对这种发展变化。以上观点均属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以及在从教过程中的所感所悟,仅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9期)

白纸上的黑点:这天,教授带着一沓纸来到教室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次测试。 学生们都很紧张,谁不害怕考试呢。然而,等他们拿到试卷后,一个个都很惊讶,因为试卷就是白纸除了在白纸的一个角落有一个大大的黑点,一个题目都没有。 教授告诉学生,这次测试的任务就是:请..


标签: 输出  百度  百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