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症(情感缺失症的人的表现)

45baike 2024-03-31 33次阅读

情感缺失症(情感缺失症的人的表现)

 「当童话变成用金钱兑换的展演,拥抱变成用资本堆积的商品,游客在幻想与现实中被反复撕裂。」

>>>

三点起床,四点出门,五点开始漫长的排队……

中午十二点,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拥抱。

这是现如今和上海迪士尼顶流 " 玲娜贝儿 " 近距离接触的常规流程。

(网友分享自己的排队历程)

经历三年的漫长等待,上海迪士尼终于撤去提醒与玩偶保持距离的黄线,宣布自 3 月 6 日起,游客可以重新与迪士尼朋友们握手、拥抱。

而自 " 降生 " 以来,就不曾与粉丝们亲密互动的玲娜贝儿,瞬间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一个结实而柔软的拥抱,让粉丝融化在这只粉色狐狸温暖的怀中,甚至忍不住为之流泪。

曾经隔空的飞吻、拥抱,现在成了扎扎实实的触碰,也成了眼前望不到头的长队。

(玲娜贝儿互动点前的队伍)

现在,如果想和玲娜贝儿进行互动,不仅得购买游乐园的 " 早享卡 " 提前入园,还得在凌晨三四点就排队检票,甚至得在检票后狂奔至互动点占位。

为此,迪士尼不断延长玲娜贝儿的营业时间,来维护游客的童话梦。

当我们拥抱玲娜贝儿时,率先感受到的究竟是被治愈的温暖,还是被消费主义左右的不适?

1

" 与玲娜贝儿拥抱

治好了我的‘肌肤饥渴症’ "

一个拥抱的力量有多大?

对于玲娜贝儿的粉丝而言,这个拥抱是梦寐以求,是非凡的快乐,是泣不成声的感动。

在开放拥抱的第一天,无数粉丝在贝儿的怀里哭泣,甚至无法言语。当摸到贝儿蓬松而柔软的毛发时,这种实在的疗愈感冲撞上心头,是空气难以传递的温暖。

(与玲娜贝儿拥抱的网友)

事实上,触摸本就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是我们交流最初的媒介。而拥抱,是我们降生以来的初次接触体验,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疗愈。

与玲娜贝儿的拥抱,恰恰弥补了当下人们肢体接触的缺失。

当下出现的流行词—— " 肌肤饥渴症 ",正是接触缺失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 肌肤饥渴症 " 又称 " 触觉剥夺 ",指的是当人们实际获得的触摸量,小于内心所需的触摸量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 肌肤饥渴症 ")

患有 " 肌肤饥渴症 " 的人们,自称孤独患者,渴望拥抱、渴望切切实实的身体触碰。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 " 免费拥抱 "(free hugs)的活动,为陌生人提供一个轻柔的拥抱,填补彼此的情感空隙。

("free hugs" 活动)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身体社交的缺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空式的灵魂交流,成为如今网络社会的主流。

曾经," 我们都有一副血肉之躯,使我们能够品尝、嗅闻、触碰,乃至交换体液 "。然而如今身体反被视为交流的阻碍,虚拟社交则被看做提高传播效率的法门。

随着互联网社交的普及,维持人际关系的代价日益减少,虚拟的信息交换很自然而高效地替代了线下的物理接触。

(" 元宇宙 " 社交)

然而,一串串字符或代码,真的能够承载实实在在的人情冷暖吗?

另一方面,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容不得一颗齿轮的 " 摆烂 "。生活在全员加速中的时代,私人时间不断被压缩,对于宅男宅女们而言,能在线上解决的事,绝不在线下面谈。

为了减少对彼此时间的占用,出于对边界感的尊重,人们之间横亘着一把看不见的直尺。尺子上标注的 " 请保持距离 ",成为人们彼此疏离、互不打扰的五字箴言。

(强调 " 边界感 " 的帖子)

网络简化了沟通成本,也让我们适应了 " 非接触式 " 的沟通方式。在逐渐陌生化的社会中," 身体 " 一再被忽略,直至僵化为 " 尸体 "。

然而,我们真的不需要接触与拥抱了吗?

迪士尼恢复拥抱后的火爆回答我们,并非如此。

或许是出于对亲密关系的求而不得,或许是出于东方文化肢体表达的含蓄,拥抱成了不少人生活中的稀缺资源。

(与玲娜贝儿的拥抱)

而迪士尼朋友 " 有求必应 ",不得拒绝游客的请求;一个柔软的玩偶皮套,则恰好中和了肢体互动的羞涩。

玲娜贝儿的拥抱,将游客牢牢包裹在柔软中,强烈的肢体动作大大填补了人们的情感缺失,缓解了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车子只有一个内循环标志,车外循环是哪个按钮现在的车辆有一些是内外循环标志都有的,有一些车辆的内循环只有一个标志。当车主在买新车的时候,遇到只有内循环一个标志的按钮的。

2

当童话变成展演

拥抱化作商品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个 30 秒的拥抱,披着凌晨的星光排队;玲娜贝儿皮下的演职人员,不断延长自己的营业时间。

看似感人肺腑的 " 双向奔赴 ",是否有在流量与资本的加持下,将玲娜贝儿的拥抱异化为可被炒作商品的嫌疑?

(凌晨排队的游客)

一方面,与玲娜贝儿的拥抱成为其饭圈群体中的最高集体追求;另一方面,不停内卷的排队机制却让拥抱成为部分群体的阶级专属。

与迪士尼大部分角色不同,玲娜贝儿所在的达菲家族,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动画剧集或电影。

作为迪士尼经典 IP 的唐老鸭,拥有自己的漫画,出演了 150 部短片、8 部电视剧,还有 21 部游戏的主角。它的背后,是丰富的背景故事,漫长的童年陪伴。

(唐老鸭的 " 家族树 ")

然而,仅仅依靠几分钟的故事短片,几行字的人物设定,玲娜贝儿却能够在众多角色中突出重围,里面可能也有营销的加持。

利用玲娜贝儿乖萌的外表,迪士尼在短视频平台展开了大量形象传播。

冲击力强的大眼睛、毛茸茸的大尾巴,加上标志性的动作—— " 我有一个坏主意 " 等等,都曾是让玲娜贝儿在短视频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玲娜贝儿的乖萌形象)

而如今扑面而来的拥抱成了相关短视频的主题,加上情绪的渲染," 我花了 10 小时抱到贝儿 " 的标题非但没有成为劝退的理由,反而引起了粉丝群体的赞同与共鸣 。

另外,正是玲娜贝儿背后故事的缺失,让这只小狐狸拥有了迪士尼与网友共创的空间。在粉丝与玩偶的互动中," 狐设 " 逐渐丰富。

在粉丝的补充下,小狐狸被塑造成了爱吃鸡腿、温柔却有个性、顽皮却又暖心的多面形象。

而恢复互动后,可接触为粉丝与扮演者均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

(恢复接触后 " 吃鸡腿 " 的贝儿)

粉丝在角色塑造、意义拼贴中,收获了代入式的成长体验,由此也催生了一批 " 妈妈粉 "。小狐狸与粉丝的联系更加紧密," 拥抱女儿 " 成为群体中的集体追求。

在大部分文化中," 母亲 " 被规训为无私奉献的家庭角色,会本能地为子女倾注财产、精力。" 妈妈粉 " 引用性地嫁接了传统的母职期待,在与玲娜贝儿的互动中投注了近似 " 母女 " 的强烈情感。

在抱到 " 女儿 " 的一瞬间," 妈妈粉 " 感动的情绪远远超出了其中的牺牲感。

(玲娜贝儿的 " 妈妈粉 ")

确实,这一个温暖的拥抱来之不易。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享受毛茸茸的拥抱,在踏入迪士尼这一幻想之地之前,游客就已经被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流程所捆绑。

根据网友的分享,早上七点半,与玲娜贝儿互动的队伍就已经停止排队。这也就意味着,拥抱成为购买了 " 早享票 "(可提前一小时入园)游客的专属特权。八点十五才能检票入园的普通票游客,完全失去了排队的资格。

NTFS分区上文件属性中有个“摘要”功能,很有用的,这样一些软件安装程序 是什 么东东就不会忘了啊!

而成功加入 " 早享 " 大军,并不意味着拥抱争夺战的终结。尽管玲娜贝儿的营业时间已经不断延长,但内卷的 " 早享人 " 仍然需要凌晨三四点就在门口排队入园。

入园后,游客甚至还得来一场 " 晨跑 "。每慢一步,就是互动摊前多排的半小时队。

(" 晨跑 " 的游客)

在迪士尼中,童话与梦想是资本浇筑的糖衣,看似拥有自主权的每个人,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被抛入了彩色的 " 软消费 " 乐园呢?

如果想获得理想的游乐体验,游客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消费升级。它打破了一票制的惯例,将消费能力与权力地位赤裸裸地联系在一起。

有人将迪士尼称为 " 中产阶级的乐园 "" 是低收入者做不起的一个梦 "。在这里,消费是最好的通行证,从还没入园的那一刻,游客就已经被按照消费等级进行阶级分层。

购买早享卡可以提前入园,购买尊享卡可以免排队,迪士尼将特权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愿者上钩。

(迪士尼的 " 优先通道 ")

当童话变成用金钱兑换的展演,拥抱变成用资本堆积的商品,游客在幻想与现实中被反复撕裂。

曾经为购买玲娜贝儿玩偶通宵排队,憋到 " 尿血 " 的现实闹剧似乎还在眼前,如今这一轮造梦狂欢是否又会重蹈覆辙?

我们珍视粉色小狐狸为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欢笑,却也要警惕时代与资本共谋的甜蜜陷阱。

(图片来自网络)

富翁的葡萄酒:从前有个富翁,向来都以他的酒窖和窖藏美酒为傲。在他珍藏的美酒中,有一瓶陈年葡萄酒,预备留着在一次盛会时再拿出来。究竟是什么盛会,只有他自己知道。 葡萄酒 当地方官员前来拜访时,他想:不过是一个地方官而已,没必要为了他,就开这瓶酒。 当主教大人...


标签: 情感  缺失  人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