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成彩礼的处置(婚姻法不收彩礼)

45baike 2024-01-09 27次阅读

在婚约期间的互相馈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日常交往的馈赠,例如送朵花、送件衣服之类的;另一种就是俗称的"彩礼”。对于日常交往中的馈赠,属于赠予合同,已经履行完毕了,所有权即已转移,是否另行达成合同进行返还完全依赖于双方协商一致,协商不成自然不需要返还。

而对于"彩礼”的性质,可没那么简单了,民法是注重民事习惯的,而送"彩礼”的习惯实在是太久远了,在历史上彩礼实际上是结婚的法定形式。我先把历史上的彩礼习惯在这里说一说,然后还请你看我以前的一篇小文章《婚姻不成的彩礼处罚》,可能会对你的思路有帮助。

彩礼是古代结婚的程序"六礼”中的一礼,这"六礼”就说来话长了,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大程序。我分别介绍一下:

这"六礼”在南宋以前就叫"六礼”,而且这是比较规范也是很有影响的程序。

纳-采,就是家长请人向女方家长作出意思表示。这要凭"父母之命”,首先是男方的家长看中女方,通常要门户相对,就派个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明确说明要为自己的儿了找个对象,是对方家的什么人,这个就叫纳-采。这里有个情节很多法制史的书上都没有写,一般要带一个大雁去,因为大雁是个"信物”,是讲信誉的,不是开开玩笑的,这个大雁不管女方同意不同意,都是白送的,不得取回。如果女方说不要,就结束,如果可以,就进入第二个程序。

问名。男方家长接到媒人的信息后,再派媒人去女方,问清楚姓名、生肖、生辰等等具体情况,这是一个技术性程序。

纳吉。都问清楚后就到算命先生那里去算,如果算命先生说不好,那么就算了,如果说好,就进入第四步。

纳征。这是最为关系的,送聘财,一旦女方收了,那么这个婚姻实际上已经成立。有的书上说聘财要多一点,而唐-律规定聘财多一点少一点没有关系的,而且酒食不算,通常是绸缎这种东西。那么为什么说一旦收到后就算成立呢?要看法律,唐-律明确说:如果聘财送到女家,男方悔婚,"不坐”,就是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彩礼"不索”,就是白送了。但是如果女方悔婚的话,家长要被"杖六十”,就是构成犯罪了。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我们认为接受聘财就意味着婚姻的成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婚姻是买卖婚姻。这个程序与婚书的程序具有同等的效力。我们说古代婚姻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这是不错的。我国古代写剧本的人是懂得这个法律的,例如梁*伯与祝*台,祝*台本来是要嫁给梁*伯的,但是一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已经收了聘礼了,所以她没有办法了,只好对着梁*伯哭,她不愿意因为自己悔婚而使父亲构成犯罪,但又不愿意与马*才的儿子结婚,所以先上轿,再跑到梁*伯的坟上死,既不违法又不结婚。

请期。男方派使者与女家商定日期,一般也要算命的。后来在日历上干脆印了,宜什么不宜什么。

亲迎。新郎承父命去女家迎娶新娘。

到了南宋这个程序简化,干脆把六礼简化成三礼:纳-采、纳征、亲迎。有的书干脆把纳征写成"纳币”,这就更赤裸裸了。这个三礼一直要用到本世纪初。到了明清时还作出新的规定。就是结婚那天,新郎可以去官府里去借一件八品官九品官的衣服穿一穿,就是那种大红的。这就是现在人们往往把新郎叫做"新郎官”的来历。


标签: 彩礼  婚姻  不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