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分析(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45baike 2022-07-01 106次阅读

魏晋乱世,陶渊明的结局是难得的文人善终,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即光芒万丈、名扬闾里,陶渊明有着古代士大夫投身官场的天然命运。

但乱世为官者,或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或锋芒毕露招致杀身之祸,或佯狂恣意得清高之名,但陶渊明性格淡泊自由、率真质朴、颖脱睿智,促使他从“不想学做官”、“不想做俗官”到“不做官也不谤官”的彻底归隐。

可以说,陶渊明的乱世善终的良好结局,跟其性格有密切关系。

1.出身官宦世家的陶渊明步入仕途便有退意,原因在于“学做官”跟自由自在的性格严重冲突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做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是太守、县令一类的官职,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所以,陶渊明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家庭中有诸多入仕为官的人,在成长环境中给予了陶渊明诸多的功业熏陶。

因此,陶渊明除了闲适自然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豪放。换句话说,在陶渊明的最初志向中,出仕为官、治国平天下是列在其中的。

但是为官就要学做官,一步一步地升迁,需要学习其中的规章制度,应酬函对都有固定的要求。但这些在向往自由的陶渊明心中,都是繁文缛节,虚伪客套。

所以陶渊明第一次辞官还是官二代的任性,此时他心目中还没有放弃建功立业的打算,只是想倦鸟如林,休息一段时间,长期的闲居还会有许多不甘

2.多次出来做官的陶渊明是想安国救民,但官场的旋涡和争斗让率真质朴的性格无处安放

陶渊明初次做官时东晋虽然有危机,但整体上还没乱到家,但后来东晋被南朝宋所取代,朝野整日陷入军阀杀伐之中,在政局混乱之际,陶渊明数次为官,短时间内出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位,是想安国救民

但政局混乱下的官场更为黑暗混乱,尽管陶渊明想着学习规章制度和官场应对,但此时的官场已经没有了“规矩”和“道理”。官场之上朋比为奸,党同伐异,士风沦丧,很多读书人做官的行径让他觉得官场污秽不堪。

且在官场现状之中,官员贪婪腐败,在其位不谋其政。此时的陶渊明心怀天下,不但要学庸俗颓废的繁文缛节,还要跟虚伪贪利的官员虚与委蛇,这让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无望。

心中的志向在官场旋涡之中无处安放,性格中的率直又迫使他回归自然,因此在彭泽县令任上做了八十多天之后,便永久性地归隐田园。

3.不愿明哲保身堕入官场流俗,又不愿佯狂恣意招引忌恨,陶渊明选择了低调归隐的第三条道路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从东晋末年到南朝宋国,政治上十分黑暗,士人的命运十分悲惨。

历代文人在这种时局之下的选择大致有两类,其一,就是适应官场得以善终,此种情况比如韩愈、欧阳修、白居易等,他们要么政治观点趋于保守,人云亦云,要么明哲保身失去积极进取之心。

其二,在官场上不得意要么被贬要么被杀陷入官场旋涡,比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他们都耿介率真,但多数因不适应官场而蹭蹬到老。

跟陶渊明同时代的文人尤为如此,他们跟官场不适应的结果是被杀,比如潘越、陆机、谢灵运、何晏等

陶渊明性格中率真、质朴、淡泊、自由的成分,在官场之中难以立足。即便归隐田园如果按捺不住心性,也不会有善终的命运。陶渊明不愿明哲保身堕入官场,但是归隐之后也没有像其他同时代的文人一样佯狂恣意。佯狂虽然能够避免被征召为官,但也引起了统治者的忌恨,被杀之人很多。

陶渊明颖脱、睿智,在流俗和佯狂之外,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低调归隐。这种低调在于归隐的彻底性,即一旦决定,即便再有高官厚禄,也绝对不会出仕为官。这种低调还在于虽然是归隐,也不慕求“隐士”的虚名,跟当朝权贵的交往自然,不卑不亢。

可以说,陶渊明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做官,无法为官,但也保证了他能够得以善终,是乱世之中的好结局。


标签: 陶渊明  性格  特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