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朱棣是一个怎样的人(真实评价明成祖朱棣)

45baike 2022-05-20 98次阅读

朱棣(公元1360年一公元1424年),即明成祖,明代第三个皇帝。年号永乐。在位二十二年(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十一岁(公元1370年)封燕王,二十一岁(公元1380年)镇守北平(今北京),先后多次奉朱元璋之命率军征讨北元(又称故元、或残元),获得重大胜利。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在北平兴师,发动“靖难之役”,亲自指挥了真定大战、郑村坝大战、白沟河大战、夹河滹沱河大战、灵璧大战、渡江大战等,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取京师(今江苏南京),推翻建文帝。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先后五次(公元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年、1424年)亲自率军远征漠北,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势力。

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派大太监郑和率舰队七次出使南洋和“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由他委任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纂修的《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史称朱棣

“耀武边陲,尊崇先圣,政事之美,颇班班可考”,“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朱棣兼备文武大才,既善治军,又善治国;既是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又是中国历史上奋发有为的帝王之一。

朱棣从1390年到1424年,前后三十四年时间内,亲自统军作战,运筹帷幄,身先士卒,驰骋中原和漠北,指挥了数十次的重大战役战斗,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其武功之盛和军事指挥艺术之高超,在明代乃至帝王中,都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一、注重先发制人,积极歼敌。

朱棣在北平举兵之初,主力不足千人,到中期也不过十余万人。他面对的敌人是建文帝的倾国之兵,其中耿炳文率军三十余万,李景隆率军五十余万,盛庸率军也超过五十万。

力量对比,敌占绝对优势。就地盘而言,朱棣最初只有燕王府一个据点而已,中期也只占据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建文帝掌握着全国政权,对朱棣形成战略包围态势。

在这种敌众己寡、敌强己弱的极端困难情况下,朱棣既不是被动挨打,也不是孤注一掷、而是巧选战机,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把部队拉到外线去,通过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来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战法上,他坚持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

的原则。偷袭,是历来兵家之愤技,但朱棣不拘泥成法,运用得十分巧妙而成功。他趁敌军过中秋节欢宴无备之时,一面偷袭雄县城,全歼驻军;一面又设伏城南大量歼敌,取得攻城打援的双胜利。

他扬己长,击敌短,乘风纵火奋勇冲击,在白沟河、夹河、滹沱河两岸,三战皆捷,歼灭敌军近三十万。他声东击西,先声后实,分别在沧州和真定打了两个漂亮的歼灭战。他以虚城作诱饵,待敌上钩,突然杀敌一个回马枪,致有郑村坝大捷。他乘敌之危,连续作战,才有灵璧之战的重大胜利。

总之,朱棣在作战中,千方百计把强敌变成弱敌,把养精蓄锐之敌变成残破疲惫之旅,把有依托的集结之敌变成移动、分散之敌,然后料敌甲兵,各个击破。

朱棣这种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扬长击短、积极歼敌的思想,贯穿于“靖难之役”的全过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便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终于打败了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取得了最后胜利。

在远征漠北作战中,也同样体现出他的上述思想,第一次亲征中,先击败本雅失里.再击败阿鲁台;第二次亲征则将依托有利地形的马哈木诱出,然后给以重创;

第三次亲征还师途中,突龚兀良哈部,取得重大胜利。但朱棣到了晚年,指挥过于谨,特别是受丘福失败的教训影响,稳扎稳打有余,出奇制胜不足,这是五征漠北战果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注重建作战基地,巩固后方。

朱棣所以能够迅速战胜建文帝,除了主动出击,积极歼敌之外,再一个重要因素是,从战争一开始就重视建立作战基地。他首先夺占北平九门,进而向北平附近各州县扩大根据地。他接受张玉关于

“不先定薊州,将为后患”

的建议,夺占蓟州,为向东取遵化、永乎,北取密云和大宁等地创造了条件。对于居庸关的战略地位,史载朱棣曾有过正确的评价,他说:

“居膚关路隘而险,北平之襟唳,百人守之万夫莫窥,据此可元北顾之忧”。

朱棣夺取居庸关后,为西取怀来,北取开平、龙门等地打开了大门。后来,这里又成了建文帝军队不可逾越的钢铁防线。

朱棣为了把北平变成攻不破、摧不垮的坚固后方,在兴兵之初,就抓紧清除内奸,安定民心,派亲信指挥守城、他每次率军离城作战,对北平的防务都作出具体部署。因此,建文帝虽曾多次遣兵进攻北平,但没有一次能攻入城内。

朱棣正是由于建立了以北平为中心的巩固的根据地,有了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托和向南方进军的重要立足点,所以,进可攻遐可守,回师休整。

特别是东昌之战损兵数万,大将阵亡,处于极其危难之时,朱棣率余部返回北平,总结经验,悼死医伤,招蓦勇士,扩军备战。不久,便取得夹河、滹沱河大战的胜利,继而又有远袭济宁、沛县的巨大声威。

正因为北平根据地,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当朱棣称帝不久,便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把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迁移北京。

三、善于知己知彼,巧择战机。

朱棣对孙子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真谛,是最为心领神会、运用自如的。

仅以打败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为例,朱棣不仅对李景隆个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等等一清二楚,而且对其所部的上下关系、给养供应、指挥弱点、将士素质、部队纪律以及兵力数量等等,全部了如指掌。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朱棣曾经说过: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一是“为将政令不修,上下异心”;二是“士无贏粮,马无宿藁”;三是“不量

险易,深入趋利”;四是“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五是“部曲喧哗,金鼓无节”。

在作战中,朱棣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李景隆的弱点,才有郑村坝、白沟河大捷以及大同之行中李军的大批减员,在选取战机方面,朱棣尤为机智,巧妙而果断。

三次粉碎建文帝的大举讨伐,都与他善观风色,把握战机,适时进退,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到了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冬,建文帝的主力屡遭重创,京师兵力空虚,朱棣适时果断地作出

“临江一决,不复返顾”

急的重要决策,充分显示出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雄伟胆略。

当朱棣率军进抵扬州,准备渡江时,建文帝特派庆成郡主到朱棣军中,以割地为条件谈和。

朱棣敏锐地识破其缓兵之计,断然予以拒绝,不给对方以喘息机会,迅速挥军渡江举进占京师。这里充分显示出,朱棣善于通观战争全局,正确把握战机,和指挥卓越的特点。

四、注重文武并用,政治与军事密切配合。

这也是朱棣战胜强大敌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特点。在古代社会中,凡是反对皇帝的言论、行动,都属于严禁之列。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在封建正统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被视为以臣叛君,图危宗社,大逆不道和义不容赦的行为。但朱棣深知

“行师以得人心为本”

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兴师之举“名正言顺”,他首先打出“祖训”的旗号。

他兴“靖难”之师,是讨伐“好恶”,是为了“清君侧”。即使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他仍然宣传:

“朕遵奉条章举兵,以清君侧之恶,盖出于不得已也”。

这样,他便由政治上的被动转入主动。所以,无论是“靖难”之初,还是“靖难”之后,建文帝所属的官吏和将领,一批批地不战而降或倒戈归附朱棣,这是不奇怪的朱棣同建文帝交战,不只局限于兵刃相见,而且文武并用。

当建文帝在夹河滹沱河失败后,一面诏赦燕王罪,罢齐、黄职,一面发兵截燕师粮道,这时,朱棣则将计就计,一面致书夸奖建文帝罢齐、黄职是有“日月之明”,又说:

“奸臣之身虽出;而奸臣之计实行”,

又拉又打;一面遣精骑突袭建文帝的后方粮船,终于使建文帝的计策成为泡影。朱棣对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的策略,也是把通好、安抚与军事打击配使用的。所以,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使矛盾日趋缓和。

五、善于治军。

这是所有杰出军事统帅共同具备的优点。朱棣在治军上,除了创建“靖难”之师、改革军制等外,其独到之处还有四个方面:

一是既善听取部属的正确建议,尤善纠正部属的错误意见。

在小河、齐眉山之战后,部队伤亡甚众、水士不服,

“燕诸将皆惧”,请求“休息士马,观衅而动”,

这种意见,从局部看有一定遒理,但从全局看,则是一种绐敌方以喘息机会和使自身“解体”的错误之见。朱棣看清问题的实质,毅然予以否定,决意指挥部队苦战,结果转危为安,获得大胜。

二是善于纳贤用人。

他主张:

“用人之道,各随所长”。

在“靖难之役”中,不仅重用了原来的亲信道衍、张玉、朱能、丘福等,而且还重用了一大批降将、如房胜、徐忠、郑亨、陈亨、陈旭、火真、李远等人。在淝河之战中,敌将火耳灰曾举长矛直刺朱棣,因马蹶被俘。朱棣对他不计旧仇,于以重用。

火耳灰便以身掩护朱埭安全,杀退敌军,冲出重围。朱棣对待少数民族的官兵尤为重用。大宁三卫蒙古骑兵,在合并以后,

“入关作战,数有功”。

鞑靼王子也先土干归降后,朱棣立即封其为忠勇王,并赐名金忠,当下次亲征时,便命其为先锋。

三是赏罚严明。

朱棣说:

“刑赏者,治天下之大法。”

每次作战后,他都赏功罚败,后来,还制订了评定战功的三个等级:“奇功”、“头功”、“次功”。使奖赏逐渐规范化。

四是爱兵。

他不论为王、为帝、均能与将士同战斗、共甘苦。如第一次出征漠北,师出四个月,军中粮食吃光,朱棣立即下令把专供皇帝的储粮散发给士兵吃。他知道士兵很少吃粮,自己便每天直到傍晩也不进一餐。随从再三劝其进膳,朱棣说:

“军士未食,朕何忍先饱!”

正因为他能与将士同甘同苦,所以将士也多甘心为之效命,勇敢作战。

结束语

朱棣轰轰烈烈的一生,是一个杰出军事统帅的一生、是著名军事家的一生,也是很有作为的一生。他在军事领域中的重大建树,为中华民族的战争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但他一生中也有不少政治劣迹和污点,如“靖难”后、发生了世人熟知的“壬午之难”,残酷地杀戮了反对者数千人。他在称帝期间,剥削压迫沉重,曾爆发了唐赛儿等起义,都进行了残酷镇压。


标签: 历史上  朱棣  一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