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不打高句丽会灭亡吗(如果杨广不征高句丽会如何)

45baike 2022-04-25 91次阅读

冯敏飞的《历史的季节》,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叫“七十年的坎”。在统计的62个王朝中,寿命低于70年的有46个,占比74%;寿命超过70年的只有16个。但是,超过70年还不算长寿王朝,你起码要接近200年才算长寿。

但是,70年是一个坎。

只要超过了70年,那么接近200年的概率就会非常大。在70年到100年之间灭亡的总共才3个王朝,剩下的,至少也要逼近两百年。

所以,王朝的寿命分布,是个M曲线。

刚起步,大家都是创业公司。烈火试真金,而时间就是这把烈火,时间越长、死得越快。在20到40年之间,死得特别多,二世而亡成了常态。

但是,熬过40年后,就来了一波跳水。时间开始成为朋友。之后就是:时间越长、死得越少,到70年触底,在70到100年间底部徘徊。

而后,便一飞冲天。时间成了真正的朋友,百年老店还不算完,大多都能活到两百年。但是到了200年,时间再一次反目成仇,王朝垂垂老矣,只能其亡也忽焉。

这个曲线的统计样本只有62个王朝,样本数量略显单薄。但,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起码是在拿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抒情。

那么,我们该怎样解读这条M曲线呢?

M曲线有第一个高点和第一个低点,也就是亡国最多的30年到40年、亡国最少的70年到100年。用以一低一高两个点划垂线,可以把王朝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创业,大体是第一代君主到第二代君主;

第三阶段叫转型,大体是第二代君主到第三代君主;

第三阶段叫守业,大体是第三代君主到最后一代君主。

很多王朝,在第一阶段就死了,这就是创业不成。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秦朝,公元前221年立国、公元前207年亡国,总共15年;如果从公元前236年灭六国开始起算,总共30年。

所以,秦朝属于创业不成。都统一六国了,为什么还叫创业不成?输出了暴力,以武力征服天下;但你还要输出秩序,以秩序章程天下。

完成了暴力输出和秩序输出,才能算创业成功。秦朝的这个秩序输出,不够彻底。从分封到郡县的转型,这是一个千古巨变。所以,大秦需要更长一点儿的时间来完成,起码也得到40年吧。

熬过了30年到40年,则算创业成功。接下来就是转型,你得让天下人接受你的统治,主要是一个征服人心的过程。或者说,让天下人适应和习惯你的统治,获得合法性。

元朝的时间是从公元1271年到1368年。但是,时间还可以往前推到1260年,这一年忽必烈在汉族地主的支持下,实现了称帝。

元朝扛过了30年到40年这个高危期,扛到了70年。从1271年起算是98年;从1260年起算是109年。元朝的武力足够强,所以暴力输出肯定成功。

元朝的秩序有特色,所以秩序输出勉强成功。从40年到70年这一阶段属于转型期,但元朝恰恰没有实现转型。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征服人心,但元朝没有做到。高原、草原、东北以及中原,元朝出问题的地方恰恰是中原。所以,元朝属于转型失败。

只要实现成功转型,那么王朝就不可避免地进入盛世,人心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再要亡国就要到王朝末期了。

盛世之后,先是中期,问题很多但克服问题的能力也强;再是王朝后期,问题越来越多而克服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

最后是王朝崩溃,已经全是问题却毫无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王朝末日。所以,70年之后,就是王朝在走流程。流程不完,王朝不灭;流程走完,王朝必死,这就是传统王朝的宿命。

然后再问:隋朝处于什么阶段?

杨坚篡位、大隋代周,隋朝的立国时间是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李渊接受隋恭帝禅位;公元619年,王世充废黜杨侗。所以,公元618年,可以认定为大隋的灭亡时间。于是,大隋的寿命是39年。

但是,这个时间还可以更长一点儿,因为要把北周灭北齐的时间算进来。公元576年,周武帝宇文邕,北联突厥、南和陈朝,发动了攻灭北齐之战。

这段时间也可以算作大隋创业。因此,大隋的创业时间要从公元576年起算,而大隋的寿命则超过了40年,即43年。

大隋和大秦都是二世而亡,却是亡在了两个阶段。大秦亡在了创业阶段,搞了暴力输出却没能实现秩序输出。

始皇帝北却匈奴、南服百越,是暴力输出;而郡县天下、驰道中国,是秩序输出。但这个秩序输出的时间太短,到了秦二世就算中断了,没有继续。

天下反秦,既是人心反秦,又是秩序反秦。也就是说,大秦建立的这套秩序,山东六国根本不认。汉承秦制,到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才把始皇帝的这套秩序以非常粗糙的方式贯彻下来。

大隋却不是这样,天下反隋,并不反大隋的秩序,而是反大隋的暴政。但历朝历代都有暴政,你看满清就行了。满清在立国之初的暴政,简直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满清为什么不是短命王朝呢?

原因就是满清以“永不加赋”和恢复科举的手段,实现了成功转型。而大隋恰恰死在了这个转型期。

在王朝的40年到70年之间,其主要任务是征服人心。而怎么征服人心呢?

与豪贵妥协或消灭豪贵,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和朱元璋的屠戮功臣;

与知识精英联盟,汉武帝的手段是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就是科举制;

当然还要征服百姓人心,各种礼乐教化是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手段是治理绩效。

这个治理绩效就是造就一个盛世,老百姓能过太平日子,而且家中有粮、手中有钱,自然也就适应和接受了王朝的统治。

这之后便是习惯了这家皇帝和这家朝廷。你再要换个皇帝、换个朝廷,老百姓首先就得反对。因为习惯的力量已经形成。

完成这些内容,就算转型成功。而隋朝完成了几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处理与豪贵的关系,大隋没有完成。隋文帝开始试水处置关陇贵族,但死得太早,没来得及。

隋炀帝正式处理,但处理的手段竟是发动战争,试图通过征高句丽来掌握军队。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个内容是处理与知识精英的关系,大隋只算完成了半步。科举制是最好的手段,但唐以前是豪族社会,而豪族恰恰不认科举制,认为这有失体面。

所以,大唐的成功,在于使豪族们勉强认可了科举,在半推半就中服从科举新安排。

但是,大隋的豪族,无论是关陇军事贵族还是山东世家豪族,都没有到半推半就的地步。所以,隋朝与知识精英的联盟,只算完成了一半。

第三个内容是造就盛世、征服人心,但大隋行百里半九十。公元594年,关中发生饥荒,于是隋文帝亲率关中百姓前往洛阳就食。这时候,你肯定不能说大隋到了盛世。

但是,这是小趋势,开皇之治的盛世大趋势已经酝酿。统一的大市场已经形成,均田和租庸调的先进制度已经推广,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已经施行。大隋以最高的行政效率,在第一代国君,便实现了盛世。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第一件大事是修订《大隋律》,把治乱世的酷法全部清除;

第二件大事是普免天下税赋,国家还富于民;

第三件大事是兴建东都洛阳,洛阳才是庞大帝国的统治中枢。这些事情都没错,即便是开凿大运河和修雁北长城,都没问题。

要命的问题是三征高句丽,这才是大隋的要害。

如果高丽之战能够迅速打赢,那么大隋肯定能够完成转型,进入走流程的岁月。但是,三征高丽、三次百万规模大军动员,直接把国家搞到崩溃。所以,隋文帝辛苦搭建的盛世,在隋炀帝时代毁于一旦。

公元611年,发生了山东长白山起义、河南瓦岗起义、河北窦建德起义。但这些起义都不算什么大事。大秦亡在创业阶段,所以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立即就能引发连锁反应。但大隋不是大秦,大隋已经熬过了创业阶段。所以,三场起义不算什么。

但公元613年的杨玄感兵变,则是大事情。杨玄感是大隋的礼部尚书,开国功臣杨素之子。这是豪贵发动的兵变,表明豪贵集团已经不满了。

而且,这次起义的威力极大,直接终止了第二次征高丽。而如果杨玄感的力量再强一点儿、决心再大一点儿,迎着涿郡的杨广去打,那么大隋改朝换代就在公元613年,而不会拖到公元618年。

大隋要实现转型,就要完成人心征服,首先是处置统治集团的内部豪贵;其次是联盟知识精英;第三是征服百姓人心。而杨广三征高句丽,却把这三件转型大事全给干废了。所以,大隋亡国,就亡在三征高句丽。

但是,高句丽不该征吗?

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帝不听。

晋灭东吴之后,侍御史西河郭钦上书晋武帝司马炎:现在就该趁着灭吴余威和兵精将猛之时,把中原的胡人全部赶往边地。但是,晋武帝不听,国家没钱、事不紧急,关键是统一天下之后,应该歌功颂德。然后呢?然后八王之乱、自废武功,然后五胡乱华、晋室南迁。

你不趁着兵强马壮的时候消灭强敌,不止是坐失良机的问题,甚至是在自取灭亡。等到兵不强、马不壮的时候,就只能是人为刀俎而己为鱼肉。

从这个角度看,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决策方向没错。

因为当时的高句丽已是东北亚强国。这家伙不仅控制了大半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而且开始收服契丹、靺鞨等东胡系。所以,此时不消灭或不削弱高句丽,中原帝国可能重蹈西晋的覆辙。这才是养虎为患。

因此,隋炀帝征高句丽;大唐代隋之后,李世民照打不误;李世民没打完,李世民的儿子高宗李治接着打。

关键问题是大隋已经过了武力最强时。公元588年,五十一万隋军列阵、四千里长江战线,三个月攻灭南朝陈。这时候才是大隋的武力最强时。

而公元612年第一次征高句丽的时候,已经与公元588年相隔24年。所以,此时已不是最佳时机。

而大隋遭遇了和北宋一样的尴尬问题,那就是:高句丽的立国时间不比大隋晚,甚至不比北周晚。

公元244年,高句丽袭击辽东,于是曹魏反击,摧毁丸都城。

此后,高句丽便逃往沃沮(大体位于今朝鲜咸镜道)。中原混战不断,高句丽趁机再次壮大。公元404年,高句丽重回辽东。公元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继续大肆对外扩张。

长寿王时期,高句丽东临日本海、南至竹岭、西接辽河、东北尽有挹娄之地。在公元6世纪,高句丽已经达到顶峰。而大隋呢?公元581年,也就是6世纪末才立国。

人家高句丽已经是个老大王朝,而大隋怎么算也是后生晚辈。不是自己武力最强时,也不是敌国衰弱时,杨广这时候进攻高句丽就是在硬碰硬。所以,战略没错,但攻略有问题。

首先是时机的问题。

大隋的工作重心应该是进一步实现内部整合,快速完成转型,让盛世的时间更长一点儿,而不能中道而废。对于高句丽,就只能缓慢图之了。

大唐就是这个策略,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但武力至强的大唐仍旧无功而返。直到高宗李治时期,大唐才趁着高句丽内乱,彻底解决了这个东北强国。

其次是手段的问题。

过于激烈。公元648年,薛万彻举兵三万,大唐第三次征高句丽,持续了四个月。这种小规模出兵、短时间冲击,对大唐不算什么,但对高句丽却是灭国冲击。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准备举国征战了。

四川打造大型运输船;浙江和江西打造渡海战船;河南和陕州招募轻锐勇士;山东莱州惩办辎重运输,大唐帝国举国筹备。

但李世民要出兵多少?三十万。而杨广呢?一次就是百万规模。你杨广这么玩,传统的农业王朝根本就承受不起。

那么,杨广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是老爹留下的家底太厚,钱就是花不完,大隋不是穷死的,府库里有吃不完的粮食。

一个是大隋的行政效率太强,已经强到孤独求败的地步了,中国历史上能动员百万大军的只有隋朝,而且还连搞三次。

一个是过于的好大喜功,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是百万规模动员,所以这成了常态。

再一个就是杨广的小心思,迅速灭国,而且还捏着军队,然后回过头来,就能以灭国之威和战争态势,收拾关陇豪族,完成权力的重新洗牌。

但是,大隋还没有完成彻底转型,征服人心的工作还在路上。所以,大隋也就只能在征高丽中二世而亡了。

如果杨广能够成功征服高句丽,或者采取大唐的策略,那么大隋便会完成转型,进入到一个低头走流程的过程,成为一个长寿王朝。甚至,大隋可能会比大唐更成功。


标签: 高句丽  隋炀帝  不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