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三种类型(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45baike 2024-06-10 10次阅读

情感的三种类型(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部分

【历年考情分析】

注:考点汇总为通用版,大家根据自己报考的学段结合以上考情分析有针对性记忆背诵即可。

模块一:教育学部分

核心考点1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属性及功能和起源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5.教育的功能: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方向: 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表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6.教育的起源学说: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没有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代;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3)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4)中世纪的西欧。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近代社会教育。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最早诞生于德国。

4.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注意

【高频考点】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古代社会的教育

【迷津指点】该考点考查比较简单,主要以理解记忆为主。考生需要准确记忆教育的概念及与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构成要素、属性、功能等。对于教育的历史发展需要考生准确记忆每个发展阶段教育的具体特征。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2 教育学的发展

一、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 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1)孔子,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第二,因材施教。第三,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第四,温故知新。

(2)《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写作于战国晚期。常考名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问答法,提出产婆术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2.独立形态阶段

(1)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理论探讨班级授课制。

(2)洛克。主要思想: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

(3)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传统教育代表,旧三中心。

(5)杜威。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新三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从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

3.多元化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4.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毛泽东: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思想。被毛泽东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5.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1)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法

(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3)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注意

【高频考点】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

【迷津指点】该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发展概况的记忆。考生需准确记掌握教育学发展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及代表著作。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3 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7)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

三、教育与文化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注意

【高频考点】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迷津指点】该考点考查比较简单,考生需准确理解记忆教育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考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核心考点4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孟子、 弗洛伊德、威尔逊、 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2.外铄论:洛克、荀子、华生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因素作用;

遗传前提,不决定;

环境外部动力,不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主导作用,不决定;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决定作用。

注意

【高频考点】身心发展动因的代表人物及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的作用

【迷津指点】本考点较为简单,需要各位考生准确记忆身心发展动因的代表人物,以及每个因素的具体作用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5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内涵

1.教育目的的概念: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1.意义: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题和灵魂,最高理想。

2.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五、教育目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观点:教育要从个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出发,注重个人的价值。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斯洛等。

2.社会本位论。观点:教育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

3.生活本位论。观点:教育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代表人物:斯宾塞。4.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注意

【高频考点】确立教育目的依据、教育目的理论的相关代表人物

【迷津指点】可根据社会、人、理论、自身四个方面来记忆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核心考点6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随着危害力极强的黑客工具的广泛传播使用,分布式拒绝。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没有实行。

2.1903年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规定男女不可以同校,以日本学制为版本,最早实行的学制。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主持颁布,反映了资产阶级性质,规定男女可以同校,以日本学制版本。

4.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高中增加了职业科,美国学制为版本。

(二)新中国的学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建立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

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四个层次(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五类别(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主要代表国家英、法、德;二是单轨学制,主要代表国家美国;三是分支型学制,主要代表国家苏联

五、义务教育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的特点。

注意

【高频考点】建立学制的依据、旧中国的学制、双规学制

【迷津指点】针对该考点需要考生准确记忆建立学制的依据,旧中国学制的特点、理解双规学制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核心考点7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实践性知识

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关注生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2.关注情境 3.关注学生

注意

【高频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迷津指点】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特别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特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关注生存也是常考点。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8 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

一、文献检索

(一)教育文献的分类

事实性文献:提供事实证据 如文献、教育史学专著、测验量表、教育实验报告、名家教育实录等。

工具性文献:提供检索咨询如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等。理论性文献:提供理性认识 如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

政策性文献:提供政策依据如规章制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等。

经验性文献:提供感性认识如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科书、教学大纲等

(二)文献检索的要求

(1)文献检索的指向性(2)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3)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3)勤于积累(4)善于思索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4)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5)叙述观察法、取样观察法和评价观察法

2.教育行动研究

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教育实验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4.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注意

【高频考点】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迷津指点】该考点考查比较简单,考生只需识记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试题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9 课程基本知识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车上security一闪一闪是什么意思?security灯亮怎么解除security灯代表的是安全提示灯,符号一般有人形、气囊、安全带形状的。security灯一直闪,一般情况是代表驾驶人员或副驾驶人员没有系好安。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在古德莱德看来课程可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二、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调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3)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6)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三、课程编制

(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1.目标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泰勒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原理:(1)确定目标(2)选择内容(3)组织内容(4)评价

2.过程模式。斯滕豪斯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主要表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3)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的编排方式:螺旋排列式、直线排列式、过渡式排列方式。

(三)课程目标

1.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程结构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五)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注意

【高频考点】课程的类型、三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迷津指点】该部分包含知识点比较多,考查频率较高,课程的类型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课程目标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课程结构则需要准确记忆。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综合性:(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注意

【高频考点】新课程改革六大具体目标及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迷津指点】该考点比较简单,考生只需要熟练背诵六大具体目标,能够准确理解课程结构的三性即可

【常考题型】简答、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11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教育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一)教学与教育是部分整体的关系

(二)教育与智育是交叉关系

三、教学工作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注意

【高频考点】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首要任务

【迷津指点】针对该考点考生需要准确记忆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并且注意教学、教育、上课三个词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

核心考点1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2、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

3、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4、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其中领会知识是中心环节

注意

【高频考点】教学过程的四大规律、教学过程的结构

【迷津指点】该部分内容需要考生理解记忆教学过程四大规律,需理论结合实践,做到可以处理材料分析题

【常考题型】简答题、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13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直观性原则:

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4.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6.巩固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7.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有差别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扬长弊端 ,获得最佳的发展。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其智力的教学方法。

2.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参观法:教师根据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2.实验法: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3.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4.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法: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注意

【高频考点】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定义及贯彻要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的含义。

【迷津指点】本部分考题偏重理解和运用,所以需要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做出判断。

【常考题型】单选,简答,材料分析

核心考点14 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组织形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4.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备教材)、了解学生(备学生)与设计教学法(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根据一节课任务的类型数:单一课和综合课,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上好一节课的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注意

【高频考点】班级授课制;备课,上课的要求及地位。

【迷津指点】考点以理解为主,识记为辅,需要明确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及优缺点,以及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核心考点15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 教学功能 、发展功能 、管理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

【高频考点】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的含义;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的含义。

【迷津指点】考察偏理解的题目,需要准确区分各种评价。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

核心考点16 德育

一、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基础、情即品德情感-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小学: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中学: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7.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特殊途径)

2.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陶冶教育法(环境、校风、学风、教师自身因素)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注意

【高频考点】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方法

【迷津指点】德育知识是跟老师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一部分知识,考生学习时需掌握德育过程要素及德育过程四大规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尤其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尤其需要考生做重点掌握,是材料分析题的易考点,要求考生理解记忆,学习该部分知识需结合生活中实际。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材料

核心考点17 班级、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初建阶段、形核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三、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平行管理(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德鲁克)

2.班主任做好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1)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评定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2)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3)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

四、班主任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工作)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注意

【高频考点】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工作内容

【迷津指点】该模块知识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内容班级、班级管理、班集体、班主任工作,其中班级管理的模式、班主任工作内容为本部分的重要内容,需要考生理解性记忆。

【常考题型】单项选择、简答

那些过剩的人生储备:在老家和亲戚们聊天,一位本家奶奶捶胸顿足地说:那年不是说盐要涨价吗?我一下买了300袋,自己弄不了,还雇人开车给我送回来的,费老大的劲儿呢!后来,这盐没涨价,退也退不了,卖也卖不出去,留在家里自己吃,不知道要吃到哪辈子哟! 这位奶奶已年近70,...


标签: 三种  类型  情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