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意蕴的模板(情感咨询合同模板)

45baike 2024-05-19 19次阅读

情感意蕴的模板(情感咨询合同模板)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本文共10235字,阅读约需17分钟

罗 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助理研究员

刘雨航,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组织领导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的出台,为建立健全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提供了规制保障和行动路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带有强烈的情感治理意蕴,情感治理既是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方式和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二者联结的重要纽带。此外,情感问题在当前的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中时有发生,利益需求、价值理念以及人际交往等层面的多重情感治理需求日益彰显。探索行之有效的情感治理路径,成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应有之举。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就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体制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党组织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不仅能进一步发挥党组织领导的制度优势,对于解决当前教育治理中的诸多难题也大有裨益,有利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全国多地先后开展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探索如何有效发挥党组织在中小学校运行和落实校长责任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随着《意见》的出台,相应的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成为新时代党组织领导学校发展的重要议题。但当前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相关研究多为试点经验的总结,或对该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理论意涵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尚未从一个具体的侧面对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制与学校组织运行之间的关系加以学理研究,如情感治理便是其中颇为重要的维度之一。

就制度设置层面而言,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呈现出明显的情感治理意蕴;就当前的中小学校日常实践而言,情感贯穿学校组织运转的多个方面,教师情感劳动异化、学生情感能力欠缺、学校情感治理不足等情感问题大量发生,限制着教育治理实效的提升乃至基础教育的深化发展。

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需要运用情感治理的方式对学校组织运转过程中的各类情感问题予以回应和解决。无论是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治理意涵,还是中小学校治理实践中的情感治理需求,都要求我们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展开情感治理维度的理解和分析。基于此,我们将聚焦于情感治理这一分析视角,在厘清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情感治理意涵和实践需求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情感治理路径展开尝试性探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在动态的、系统的学校制度中运行的,这种中观的分析十分必要。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情感治理意涵

《意见》的颁布旨在加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意见》的贯彻落实需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组织为形式,以情感为基石。情感是其中的重要资源和治理对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天然带有情感治理意蕴。情感治理既是加强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方式和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基础,也是联结党组织领导和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纽带。

1

情感治理是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方式

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经验,还是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与情感紧密相连,不仅具体工作具有情感劳动的属性,而且这种治理模式也具有情感治理的意涵,即十分重视治理的情感维度,以构建治理主体之间的情感联结来建立信任,推进具体的治理工作。

首先,情感治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养成的政治传统,是加强党组织领导的重要行动方式。中国共产党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群众路线旨在加强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这些互动均以重视建构个体的积极情感为基础,人民在情感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的奋斗目标,反之,党的理想信念也成为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核心,是建立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的基础。鱼与水的情感隐喻深刻地体现出这种密切联系是以情感联系为基础的,党组织的良好形象栖居于与群众所建立的情感联结之中,从而获取人民认同,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带动、影响和引领作用,让党执政的人心基础在各个领域内更加稳固。这些宝贵的经验财富在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实践和学校治理过程中同样适用,是加强党组织领导的宝贵经验。

其次,情感治理是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加强党组织的情感团结。《意见》中多项内容均以党组织的情感团结为基础,特别强调了中小学校党组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而且明确要求党组织要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队伍之间的情感团结则需要通过加强党建工作来实现。在当前教育理性化过度、教育竞争加剧以及各类教育治理问题凸显之时,不仅需要制度创设、绩效考核等技术治理手段的应用来加强学校管理工作,还需要通过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加强学校内部的情感团结。以情感治理的方式对党组织成员乃至全校教职工的心理情感因素予以关注,并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互动,进而在有效激发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情感团结,奠定党组织领导的情感基础。

最后,情感治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充分激发全校师生的情感能量。落实中小学校中的党组织领导,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将党的政治理论与学校思想教育相结合,以理想信念引领学校师生,以优良作风鼓舞学校师生,以正确方式团结学校师生,以党群建设凝聚学校师生。其中,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德育工作、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是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均具有情感属性。尤其是以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核心的情感教育,更是建立在全校师生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育之上,而这些都是情感治理的重要目标和行动内容。情感治理与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嵌入,在情感治理助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构成了情感治理的重要内容。

2

情感治理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基础

单就校长负责制而言,无论从学校的发展规划到内部管理制度,还是从教育教学管理到后勤安全稳定,过往分析更多体现在学校管理技术上。但是,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是以情感为根基的。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对学校管理技术背后情感维度的深层考量,情感治理是贯彻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积极情感是校长有效行使职权的重要保障。在传统单位制组织中,单位领导充当着牧羊人的角色,带领单位人实现共同的工作和发展目标。学校单位也不例外,校长带领教师们为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共同奋斗。传统单位制下的校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乃至更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单位内部存在着一种有机团结关系,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单位制度的逐渐消解和转型,教育问责和考核制度的不断深化,校长行使职权的情感空间在不断收缩。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和各种相关主体的相互竞争的期望经常给校长的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并增加了校长角色的复杂性。在自身的职业认同与情感方面,新时代的校长面临着复杂的职业环境,使消极情感体验感激增,许多校长甚至表示自己不愿或不想成为校长。无论是对于校长个人而言,还是对于学校师生而言,具备积极情感都至关重要,是校长有效行使职权的重要保障,这种积极情感的培育来源于学校组织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日常互动,需要运用情感治理的方式改善学校组织内部以及学校与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的情感空间。

另一方面,情感治理是校长重要的责任范畴。与党组织的情感团结相比,校长行使职权的情感尺度更加具体,反映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学校运行的方方面面。并且,校长行使职权并非单向性的,而是一种同时包含负责和问责取向的双向理解。校长往往将注意力更多投向行使职权的问责维度,使部分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给学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然而,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师的教学工作尤其需要积极情感的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些积极情感将伴随教师工作延伸至学生和家长等多主体,反之,校长行使职权若过于机械或官僚,消极情感则会影响到学校师生与家长的互动模式。所以,校长行使职权的情感尺度是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运行的重要维度,直接关乎教育治理的实效。就《意见》的具体内容而言,从营造学校团结共事的和谐工作氛围,到集体决定重大问题前的个别酝酿与充分沟通,再到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均秉承着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重视个体情感根基和群体情感联结的优良组织传统,这些工作都对校长领导的情感治理实践提出要求。

3

情感治理是联结党组织领导和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纽带

加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其核心在于将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和校长负责的学校治理工作相结合,以发挥学校治理工作中的党组织领导优势。因此,在加强党组织领导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如何实现二者间的联结也至关重要,情感治理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联结纽带。

一方面,党组织和学校组织内部都存在着广阔的情感空间,情感治理是加强党组织领导和校长负责制的共同任务。正如前文所论述的,无论是党组织领导中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是校长所领导的学校治理工作,都存在着广泛的情感空间,以情感治理为纽带,能够将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和校长负责的学校治理工作在行动层面进行整合。在学校治理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优势,推动党组织内部的情感治理实践向学校的组织场域拓展,如发挥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治理中的引领性作用,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学校组织为外延的组织生态域,以及系统性的学校情感治理实践。党组织作为能动主体,要与校长一同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一同深入到学校师生与家长中间,了解师生与家长的所思所想,向师生与家长宣传教育观念,解决他们的实际难题,为师生和家长的教育工作服务。

另一方面,情感治理能加强党组织内部以及党组织与学校组织、群众组织之间的情感团结,奠定了党组织领导和校长负责制联结的情感基础。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其关键是需要通过校长责任将党组织领导的制度优势拓展到日常性的学校治理工作之中。而学校治理的工作范围不仅包括学校内部的党组织,同样包括学校组织内部的全体师生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家长群体以及其他社会主体。情感治理的开展在预期中能够有效加强党组织、学校组织以及更广范围的家长群体、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系统性的情感网络,奠定党组织深入群众和学校治理实践的前提条件。党组织领导的情感团结能力,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考量,是党组织是否可以真正参与并融入学校治理过程的关键。加强情感治理也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制度优势,帮助校长团结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好相关工作,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管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以此保证党组织领导和校长负责制之间的耦合。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情感治理需求

情感长期以来都是学校运转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主体情感与制度理性之间的张力在学校中始终存在。一方面,维持学校组织日常运转的制度神话在本质上是由工具理性支配的,个体性的情感因素在制度对共性的追求中被置于次属地位,而时常遭受忽视;但另一方面,情感作为人之本真,是学校内各行动主体都客观带有的存在属性,作为学校成员的行动者,其情感因素会在现实情境中对学校运转产生能动影响。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情感因素在组织场域中与各项正式制度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学校组织的运作过程。

当学校内部的情感因素能够与制度之间保持基本耦合时,学校的常态运转便得以维持,循此看来,情感治理成为学校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要在持续的治理过程中保持学校内部情感因素与制度手段之间的相对平衡,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对学校内部潜在的情感问题予以关注并及时解决。具体而言,学校组织内部潜在的情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利益需求层面: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情感张力

学校内部的行动者具有包括管理者、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内的多种不同的身份,各种身份代表着相同或不同的利益需求。在学校的运转过程中,各类身份群体在所从事组织活动中的角色、目标和分工也不一致。例如,在中国特色的学校领导体制下,新时代的校长具有召唤者、决策者、引领者、协调者和执行者等多重角色。虽然从整体层面来看,在科层制的制度神话约束之下,学校各主体都共同承担着实现学校教育和发展目标的组织使命。但具体到不同的情境中,各主体时而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难以同时得到满足,其中的利益冲突引发着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情感张力。

对于学校管理层和行政人员而言,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聚焦于学校的正常运转以及上级政策的落实和任务的完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缺乏能动视角的考量,通常是保持着不出问题即可的较低标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更多是按照学校要求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包括达到上课时数、学生成绩、教学规范等方面的考核标准。此外,受教师价值观念、职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也会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向成长予以关注。

对于学生而言,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听从学校和教师安排,完成学习任务,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学业成绩。除了课程学习外,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也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校园生活。对于家长而言,学生的成绩以及健康成长是首要的。不难看出,学校组织内部各身份群体之间虽然都共同聚焦于教育实践,但各自利益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这导致在学校运作过程中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

例如,学校管理层在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可能会给教师不断带来新的任务和行政压力;教师有限的精力使其难以满足班级内部全体学生以及家长的期待和需求;学生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压力之下,时常在成绩提升与素质成长之间失去平衡……诸如此类的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特定群体不同身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学校运转过程中屡见不鲜,所引发的一系列情感问题成为这些利益冲突的主体反映和呈现。

2

价值理念层面:不同主观认知之间的请看偏差

作为组织的学校,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神话般的作用,而学校管理的制度规范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视角看来,属于深嵌到时空之中的社会结构范畴,是各种学校活动的模式化以及跨越时空关系的模式化,所针对的是普遍情境中的群体,而非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个体。由此可见,在学校管理制度背后暗藏的是普遍性的共识和一般化的价值理念。但随着现代社会个体化和流动性趋势的持续增强,尤其是网络社会信息脱域机制的产生,传统社会相对确定性的意义体系正在瓦解,新的意义体系不断产生,不同意义体系之间的碰撞不断加剧,个体认知的不确定性程度迅速提升,不同主体间认知上的异质性程度大大增强,这导致学校制度背后的价值理念与学校各主体认知之间的不一致性增强。

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层级治理体制中,学校内部的制度通常是自上而下缔结的,而非在学校实践中自下而上形成的。其结果是,很多时候学校内部的行动主体对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并不理解,甚至缺乏认同。特别是当前我国教育治理体系正在经历剧烈转型,大到全国性的教育制度,小到单个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在短时间内都经历了巨大转变,这导致上述制度理念与主体认知之间的脱节进一步加剧。

虽然在规制力量的约束和保障之下,在学校的运转过程中,各个行动主体即使不认同某项制度,也依旧需要按制度要求行事。在技术治理转型时期,这种对制度刚性的依赖虽然维持着强制整合以及学校的正常运转,却也对治理对象的心理情感因素产生了忽视甚至是压抑。不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制度之间的认知差异不断扩大,一系列情感问题由此而生。这些情感问题虽然被掩盖在制度神话之下,建立在制度刚性基础之上的技术治理模式仍然维持着学校组织的强制整合,但学校组织情感问题却在暗自积攒,成为中小学教育转型中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

3

人际交往层面: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情感交织

学校组织运行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在发生。组织实践便是由形式各样的人际互动构成的,组织的功能便是通过包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手段对组织成员的个体行动和互动加以协调,进而保证组织活动的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相对正式的组织互动构成了学校运转过程中的主要互动形式,但各种主体之间的非正式互动也时常发生,如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等。组织互动较之后者通常会受组织制度因素的影响,而非正式的互动则更加有赖于行动者主体性的能动因素。因此,无论是组织内部的正式互动还是非正式互动,归根结底都是属于人际互动的范畴。行动者包括心理情感因素在内的能动性必然会伴随着主动行动进入人际互动过程之中,由此赋予人际互动以情感属性。

在学校组织内部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情感因素相互交织,缔造起了学校内部的关系网络和情感空间,成为影响学校组织运转的重要条件。不可否认的是,现实情境中的情感互动并非都是良性的,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行动者之间的情感冲突难以避免。这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冲突在学校组织内部广泛存在,并且形式不尽相同,有时会以外显的形式直接暴露在组织场域之中,甚至会引发行动层面的对抗,有时则会以潜隐的形式暗藏在行动者的内在心理,但这些情感冲突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学校组织的常态运行。更需要警惕的是,这些情感冲突并不局限于个体层面,有时甚至会发生在群体层面。群体层面的情感冲突常常是学校内部各种集体性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情感治理路径

情感在中小学校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仅仅依靠情感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将情感与制度叠加在一起,在情感治理维度发挥作用。实际上情感治理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党组织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样将成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环节中需要加以考量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情感治理意蕴和学校情感治理需求的分析,笔者尝试性地对实践过程中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情感治理路径进行探讨。

校长作为学校领导人,首先需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组织领导的情感力量,同样要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发挥校长负责制的情感职能,此外最为重要的是,校长需要大力推动学校组织内部的公共空间建设,推动并引导学校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正向互动,重建学校内部的情感共同体,以维持学校组织的韧性联结。

1

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党组织领导的制度优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同样需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群众路线,发挥党组织领导在人民群众中的情感力量。

首先,需要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情感需求。校长应当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之中,亲身了解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尤其是需要对多元主体的心理情感因素予以重视,通过关注并回应需求的方式满足群众心理情感需求。

其次,需要加强党建工作,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校长需要将加强党建工作作为落实校长负责制和开展情感治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党建共建的方式加强校内党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此外,考虑到学校的特殊性质,要着重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通过党团共建等形式,推动党组织深入群众,增强学校内部多元主体之间的情感联结。

8万公里车做哪些保养?汽车8万公里保养项目有哪些8万公里汽车一般需要做一次大保养,最基本的项目就是更换机油机滤了,机油在发动机里充当清洁、润滑、冷却等作用,机油长时间不换会。

再次,需要将情感治理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激发情感能量。党的优秀思想、先进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学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激发情感能量。

最后,需要发挥党组织优势,增强学校内部以及家-校-社之间的情感团结。校长在开展学校情感治理时,应当有效借助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方面的优势,鼓励党组织深入教职工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家长群体,需要发挥党员和优秀团员在其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校组织内以及学校组织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团结,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转型。

2

构建沟通机制,凸显校长负责制的情感要素

加强沟通是情感治理的核心举措,缺乏与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缺少与学校师生与家长的平等真诚对话,则会导致校长处于交际孤岛的窘迫处境。而良好的沟通机制不仅有利于减少情感问题的发生,同样有利于加强各主体间的情感联结。因此,建构有效的沟通机制是落实校长负责制的关键环节。

首先,在坚持党组织领导的基础上,建立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以及领导班子成员的定期沟通制度。在打造学校党组织和领导班子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便于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沟通情况、协调工作,营造相互理解、团结共事的和谐氛围,共同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服务学校发展。

其次,需要加强校内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渠道,有效反映各群体的现实需求。很多时候师生群体一些涉及范围较小且相对容易解决的需求和意见并不需要校长直接处理,更为需要的是建立学校内部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机制,为校内师生提供便捷的、合理的意见反馈渠道。通过转变校长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方式,来增加教师自身的效能感和积极情感反馈。例如,针对学生可以建立学生—班主任—学校的反馈机制,针对教师可以建立教师—教导主任—学校的反馈机制。此外,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意见反馈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畅通党内意见反馈渠道,以及党员和群众中间的意见反馈渠道,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倾听群众声音。

再次,需要贯彻并落实校长信箱制度,做到校长事事有回应。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需要倾听师生声音,了解师生的需求和问题。此外,很多问题的发生根源和解决方案不仅限制在学校内部,还需要更广范围的社会介入,而校长很多时候便是与其他组织进行沟通的代言人,因此直通校长的意见反馈渠道需要畅通。但由于学校内部人数众多,可以对其具体方式和流程进行优化,以提升实效。

最后,要加强校内对话机制建设,提供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平台。学校内部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时常难以调和,但也并非绝对对立,校长应充分借助党组织平台,从制度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共同推进协商议事平台建设,在打造协商议事空间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协商议事机制,鼓励多元主体之间进行协商对话,在减少冲突的同时,尽可能地达成共识和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发挥党组织在对话机制中的领导作用,为多方对话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

营造公共空间,构建学校运行的情感共同体

在学校情感治理过程中,校长作为学校领导不仅需要加强普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健康测试、预警、咨询乃至严重时的转接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公共空间建设,进而促进学校内部情感共同体的形成和行动者之间的情感联结。

首先,需要从基础设施层面入手,营造师生互动的公共空间。校长需要在广泛了解师生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园内部的公共空间建设。例如,谈心室、活动室、操场上的运动设施等,以此提供师生互动的空间基础。

其次,要推动校内师生的公共参与,促进公共性培育。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同样重要,校长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通过党建共建等形式推动校园活动的开展,并提升全体师生的参与动机。此外,还可以加强学校社会工作建设,通过社会工作的整合服务模式推动校内良性互动的开展,以及鼓励师生自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通过学校师生的公共参与提升学校组织内部的公共性。

再次,推进学校信任机制建设,加强主体整合。在中小学校的治理体系中,成员之间的行动整合单纯依靠制度性、结构性的正式控制手段难以实现,而信任作为整合社会系统的黏合剂,提供了互惠关系、集体行动、社会团结以及社会秩序的现实基础,信任成为治理社会关系的重要替代选择。信任治理也构成了情感治理的重要内容,既需要通过学校情感空间的优化增进人际互动中的特殊信任机制,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学校公信力建设,打造学校内部的公共信任机制。

最后,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生的文化认同。文化作为学校组织运作中最为深层的制度性要素,同样也是建构学校情感共同体的关键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身份归属和心理认同,也有利于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能够推动组织成员在认知层面达成价值理念上的共识。校长在情感治理实践中,需要根据学校现实情况以及师生现实需求,通过加强文化宣传、文化培育和文化活动的形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充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党建文化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2022年

期刊征订开始了

本刊介绍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0年。

目前《中国教育学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类的全文转载量名列前茅。

刊物定位

教育应用性研究

办刊宗旨

坚持理论创新、彰显实践引领;

发扬学术民主、萃取科研精华。

办刊风格

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力总结、推广先进教育经验。

刊物中文名称

中国教育学刊

出版日期

月刊(每月10日)

刊物定价

15元/本;180元/全年

邮发代号

82-410(国内)、M6820(国外)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2-4808 / CN 11-2606/G4

有许多网络游戏是骗人的。比如:网上枪战游戏虽然能使你能身临其中,激烈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声音让你感到心惊胆颤,每当打中敌人时就会兴奋不已,会赢得一些积分,可以让你买更多、更先进的武器,这些不断地 *** 你、诱惑你,等你赢得的积分越多,奖品就越丰厚,于是,玩家便拼命地花时间、花钱玩游戏。但结果呢?对积分的追求却永远毫无止境,这样不仅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还会将家里玩得|“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更严重的是:你的学习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思想上不求上进,只知道玩游戏。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可是令家长想不到的却是孩子会偷偷地溜到网吧里继续玩游戏,玩得没钱了,就想法子弄钱,甚至去偷、去骗……这时候,思想已经完全驶向错误的方向,长大后,你会为此一生都在后悔!

发行单位

北京报刊发行局(国内);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国外)。

订阅方式

银行汇款

收款人:《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北四环中路支行

账号:333756033547

(注意事项:1、请在汇款单备注中注明订阅数量、年份、联系电话;2、收款人全称包含书名号)

微信商店

长按下方小程序图标进入微信商店订阅

(注意事项:发票为电子发票,请在备注中留下单位名称、税号及邮箱)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学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人性讨厌风险:有人做过这样两个实验。 实验一 选择:第一,75%的机会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第二,确定得到700美元。 虽然一再向参加实验者解释,从概率上来说,第一选择能得到750美元,可结果还是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选择。大多数人宁愿少些,也要确...


标签: 情感  模板  意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