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统一南方会怎么样(历史上南唐有机会统一天下吗)

45baike 2022-04-06 101次阅读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唐朝到宋朝之间的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开始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直至公元979年,北宋平灭北汉,才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结束了长达72年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在这72年的乱世之中,北方、中原和南方大地上政权繁多,枭雄辈出,大小势力连年割据混战,致使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尽管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但大体的趋势却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统一。

事实上在北宋统一之前,这种趋势就已经在酝酿之中,在统治中原地区的梁唐晋汉周的这五代中,后唐和后周都一度占据大片土地,统一的曙光在望,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提前完成使命。

而在十国之中也有这么一个政权,就是十国里实力最为强大的南唐。

它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刻,也曾经拥有一统华夏的潜力,但是最后却虎头蛇尾,功败垂成,以致留下末代皇帝李后主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凉结局。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南唐不如北宋,没有提前实现华夏大地的一统,成为统一战争的引领者,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下南唐的由来及历程。

南唐(937—975),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国家,与十国中杨行密建立的南吴是前后相继承的两个政权。

南唐的建立者李昪本名徐之诰,曾是吴国的权臣徐温的养子,徐温在世时对这个养子宠信有加,徐之诰也在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徐温去世之后,通过种种手段一举掌握了南吴的朝政。

公元937年,徐之诰废除南吴皇帝,改国号为齐,之后改名李昪,以唐朝继承人自居,称自己是唐宪宗的第十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建立唐朝,史称南唐。

李昪在位的六年间,不兴兵戈,南唐大体保持了稳定局面。

943年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李璟即位不久的数年内,临近的闽国和楚国先后发生内乱。

李璟分别于保大三年(945年)和保大九年(951年)出兵闽国和楚国,一举消灭了这两个割据政权,占据了湖南、湖北和福建大部分土地,至此南唐疆域版图达到了最大规模。

但是最终南唐却未能完全占有灭国之地,楚地被其他割据势力取代,闽地则被南唐、吴越和新势力瓜分。

尽管如此,从疆域面积上看,南唐依然可以成为与中原政权后周相匹敌的大国。可随后不久,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至958年三次征讨南唐。

南唐不敌,节节败退,最后李璟去掉帝号和年号,改称国主,江淮十四州尽皆归属后周,南唐国力大损,由盛转衰。李璟被迫迁都洪州(南昌府),不久病死。

961年李煜继位,是为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和他父亲李璟一样奢华无度,文恬武嬉,歌舞升平更甚于从前,致使南唐国力空虚,从此再无开疆拓土,争锋天下的时机与实力。

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变成了北宋,随着宋太祖赵匡胤稳定内部之后,开辟了统一战争,数年间先后攻灭了后蜀、南平、楚地、南汉,对南唐形成了包围之势,南唐从此赫然暴露在北宋的各个方向的打击之下。

此时万分恐惧的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自己为江南国主,希望通过谈判称臣纳贡与北宋和平相处,止步北宋统一的步伐。

可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继续攻击南唐,975年11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煜投降,也标志着统治江南地区38年的南唐终告灭亡。

南唐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诸多割据政权中的佼佼者,而五代十国中的十国基本都各守疆界。

在开疆拓土方面很少能够有所作为,没有哪一个像南唐一样进行灭国之战,而且短短五六年间一灭就是两国。

此时的南唐似乎有了那么一点问鼎天下的苗头,可是后来的事实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就引申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南唐做为十国中最为强大的割据政权,灭楚降闽,为何不能实现统一?说到这里,不免有这么几个原因值得探讨。

第一,南唐占有的地域不具备正统地位,在名分上不占有优势。

众所周知,谁占据了黄河流域谁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原正统,即便在分裂的年代里也可以正当地继承前朝的正统地位,五代中的梁唐晋汉周皆是如此。

这是当时普天之下大家共同默认的规则,统治中原黄河流域的政权就是中央王朝政权。

而南唐在地理上占据江南,归根结底逃脱不了割据政权的地位,这也就注定了南唐在心理和当时的舆论上并不占据正统的优势。

第二,南唐事实上的继承人不占有优势,南唐虽自称为唐朝,但以大唐王朝的继承人自居。

但却承自杨行密的南吴政权,而南吴势力之前本身就是唐朝底下的藩镇,其地方政权的属性本来就不言自明。

而五代中后梁一开始就秉承唐朝衣钵,与唐朝前后继承,之后的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包括北宋在内无不是相互继承,延续正统。

这也是天下人所共知,以至于每逢上述王朝建立都会有远近大小政权的朝贡归附。

第三,南唐不占天时优势,建立时间较晚,发挥空间较小

时中原地区经过几十年的较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不利于南唐争锋天下。

如前所述,南唐建立于937年,十国里所有政权中除了北汉以外南唐建国最晚,而且这一年在五代十国的时间中已经过半,中原地区后晋已经建立,虽也根基不稳。

但是后晋之前的后梁、后唐最为混乱的时期已经过去,北方诸多的杂牌政权如割据幽州的燕、割据河北的赵、割据陕西的岐等强大政权都已被消灭,中原王朝在后唐时期即已得到了整合。

之后的一些混乱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原王朝版图内部节度使的叛乱。排除契丹这一外部势力,只要当政者不犯大错,大体还是能够平定地方节度使作乱的。

而南唐由于建立较晚,刚刚崭露头角就迎来了强劲的北方中原政权的打击,不得不说这也是不得天时。

第四,南唐的灭国之战并没有壮大自己的实力,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南唐无论是破闽还是灭楚都很不彻底,从来都没有同时占据两国的全境,只是得来了当地残余势力的表面归附,更何况吴越还趁机参与闽国内乱并从中分一杯羹。

加上像刘仁达等首鼠两端之人的前后折腾,南唐非但没有从军事行动中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在千里长的战线上疲于奔命,空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大大地拖住了南唐的精力。

第五,南唐三世皇帝都不是励精图治的开拓之君,可谓一代不如一代

他们没有一个全局考量,没有什么战略眼光。

李昪属于开国即守成型的君主,儿子李璟属于有一点作为但缺乏策略实干型的君主,而李煜更像是个文艺范儿的青年,不思进取的君主。

除此之外,从李璟开始,统治集团奢华无度,到李煜时更是醉生梦死,统治集团忙于享乐和权力的争斗,一统江山何止是黄粱一梦,而是皇帝和诸多大臣可能连这样的梦都不曾做过。

对比北方中原王朝,整个江南文恬武嬉,柔弱不堪,这样短视的利益集团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作为?

第六,南唐的综合国力虽然在南方各国中最为强大,但仍然不及中原政权

具体表现为人口和财富。就人口而言南唐即便是在李璟在位的全盛之时,人口也不过103万户,约500万人。

而李煜在位的末期,南唐仅65万户,约300—350万人。可同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共计有户数255万户,人口1277万人。

还有个数字也可以作为参考,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也就是南唐灭亡五年后,北宋户数达到了641万户,人口达到3200万人以上。

有理由可以推测,至南唐灭亡的975年前夕,北宋人口极有可能在2500万上下徘徊,两者的人口差距一目了然。而在古代,人口即意味着兵员和赋税。

至于经济其他方面二者的对比虽然没有查到具体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来说明。

比如北宋在965年灭亡后蜀以后,蜀地全境大乱,后蜀降卒、朝廷哗变军队、士民百姓、土匪草寇都揭竿而起,混水摸鱼。但是朝廷通过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调整策略。

不到一两年就平定了这一巨大规模的动乱。反观南唐,灭掉闽和楚之后,两地也一度混乱不堪,当然规模远比不上前面说的蜀地动乱。

可是南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却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奔命,最后还没有得到什么实质上的好处。从这一事件侧面反映出的二者经济上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何况当时虽然经济重心南移,但南方经济总体依然不如北方河朔、幽冀、中原等地区。

在人口和经济财富有如此差距的情况之下,南唐不敌中原政权也属于情理之中,这也是南唐没有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便这样,难道南唐真的没有统一的机会吗?其实,南唐作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还是有统一的机会的,只不过这种机会十分短暂,稍纵即逝。

倘若南唐能够在一开始立足江南富庶之地,着眼天下,只要举措得当,革新弊政,不须十余年之后,国力便可得到积累和充盈,在此期间秣马厉兵,国力繁盛之时军备武力的强大自不在话下。

如果在出兵闽国和楚国之后,能果断行事,用人得当,不拖沓不前,雄霸半壁河山,至少可以与中原王朝形成南北对峙。

到那时在巩固新地之后,一旦中原有变就择机北伐,问鼎中原也不失为上上之策。

要说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有,比如说947年契丹灭亡后晋,契丹撤兵以后中原大乱无主之时。

再比如950年,郭威反叛后汉,双方缠斗撕打之时,都是绝好的机会,特别是第一次,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如果南唐君臣真的有所行动,那么也许会大有可为,一统黄河流域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这样的机会和实践需要及其短暂紧凑的时间来安排且各种举措得当的措施步步搭配,这期间需要一个济世英主或是英主辈出,上下一心。

而南唐的三代皇帝从李昪到李璟再到李煜都不能承担这一角色,这也就注定了南唐不可能在乱世之中傲立群雄,一统华夏的宏图。

只能留给其他人来解决这一历史任务,而宋太祖赵匡胤及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刚好从后周世宗柴荣手中接棒了这一使命,完成了国家的局部统一。


标签: 南唐  统一  南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