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伟大的三个皇帝(朝开国到明英宗谁是明君)

45baike 2023-06-09 71次阅读

昨天发表一篇文章,和网友探讨明朝的皇帝们,在大多数不了解明朝历史的人们眼里,都会觉得明朝的皇帝们都是好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不然。

所谓“天子守国门”只不过是朱棣为靖难后,在南京住着名不正言不顺而找的借口。

明英宗时的一场“土木堡之变”,如果不是于谦果断推出景明代宗顶了一阵,明朝的生存年限就会定格在八十一年,提前二百年就“君王死社稷”了。

我们来看一下明朝的荒唐皇帝们:

名不正言不顺的明太宗

明太宗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战火中历练的一代枭雄,他大哥太子朱标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接受的是一等一的儒家教育,学的是治国之道。

朱棣则是出生于江南生长在军中,多年的边关征战练就了他杀伐决断的能力,崇尚于用力量说话。


朱元璋把九个儿子在边关驻守,朱棣在第一线,首当其冲地去面对北元,看重的就是他的军事才能。此举也是为了减少他们对老大朱标位置的威胁。

因缘际会,姚广孝被安排到了燕王府,两人一拍即合,暗中积蓄实力,谋定而后动。

1392年,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让朱棣看到了希望,朱元璋驾崩后,做侄子朱允炆还没坐稳江山就急于削藩。

给了朱棣靖难的借口,对比来看朱棣这一支确实强于朱标这一脉。朱棣祖孙三代都比较优秀,比优柔寡断的朱标和朱允炆要强很多。

朱棣的靖难引起了建文帝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其中方孝孺代表了天下读书人,被灭了十族。为了彰显对读书人的重视,朱棣重用了解缙编修了《永乐大典》。

靖难之役本就名不正言不顺,朱棣在靖难之时还收编了宁王朱权的部队,这样一来北方空虚,将北平交给任何人他都不放心。因为自己的例子摆在 那里 ,王爷们会拥兵自重不得已,只好自己披挂上阵,天子守国门。

仁宣两个好皇帝

朱棣的太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监国二十年,在朱棣驾崩后成为了天下之主。明仁宗有意把都城迁回应天,怎奈时不我与,身体不太健康的他在位九个来月就随他父亲去了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宣宗朱瞻基,是个文武全才的好皇帝。早年追随爷爷朱棣屡次征北元,仁宣两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修复了从元末到明初这段时间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朱瞻基还曾亲自下地体验农民的劳作之苦,他重用贤臣,远小人是明君的样板式人物。


朱瞻基爱好广泛,爱促织,书画,文学素养极高。宣德炉是他在位期间的重要艺术创新作品。

缺陷是:重用了太监开了一个坏头,寿命太短儿子没教育好。

英宗、代宗哥俩感情不太好

宣宗驾崩时,明英宗朱祁镇只有九岁,其祖母张太皇太后垂帘,少不更事的他过于依赖太监王振,当时张太皇太后也曾经想要把王振干掉,朱祁镇和五位顾命大臣都为王振求情,也就是这次求情造成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

1442年,太皇太后病逝,三杨也相继老死退休。大明宫门前朱元璋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被王振毁掉,朝堂上竟然无人敢提出反对意见。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王佑,为了溜须王振竟然不留胡须,王振问他为何不留胡须,他竟然厚颜无耻地说:“父亲没有胡子,儿子也不能留!”,厚颜无耻到了极点!王振非常受用,提拔他为工部侍郎。

在王振的撺掇下,明英宗不自量力地效法先祖御驾亲征,结果土木堡一役,五十万大明儿郎命丧异国他乡。

朱祁镇也成了俘虏,瓦剌方以皇帝位要挟,想迫使大明就范。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于谦扶保朱祁镇的兄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明代宗景泰帝。

在于谦的主导下,破碎了瓦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谋,保卫了北平的安全。朱祁钰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成了一块鸡肋。无利用价值还浪费粮食,瓦剌把明英宗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大明。

回家的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被代宗软禁与世隔绝。明代宗病重,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英宗复辟了,这次政变被称为夺门之变。

结语:

从朱元璋开国,到明英宗复辟。明朝的好皇帝就几个,明太祖朱元璋自然不必说,开国之君,好坏参半。朱棣开疆拓土,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爷俩算是一个好皇帝。

称得上好皇帝的,朱元璋和朱棣算一个,朱高炽和朱瞻基算两个。明英宗和明代宗实在算不上好皇帝。

好皇帝的标准在小编看来符合亲贤臣,远小人这一点就很关键。亲贤臣就会避免皇帝决策的失误,决策正确的时候,就是盛世的开端。自然而然地国家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国力就会增强。

能亲贤臣的皇帝人品不会差,国富自然民强,国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这是考核好好皇帝的唯一标准。


标签: 明朝  最伟  大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