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晏陈意涵主演的电影叫什么(爱情片听说结局)

45baike 2023-05-27 61次阅读

十月黄金档到来之前,我们可选择的院线电影真的不多。

上映了近一个半月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烈火英雄》,仍然占据了票房榜前五的两个席位,仅以9月10日的全天票房数据来看,占据头榜的《罗小黑战记》只取得了1200万的票房成绩,而当天总票房成绩则只有3900万。

上座率低,票房低,整个票房市场也陷入了迷雾般的低迷中。

归根结底,还是好片子太少了。

电影院的排片量不变,观众却陷入了无片可看的尴尬境地,到头来还是院线买单,刨除掉上月的票房冠亚军,这个月的院线,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也导致我这个月片荒了,没发现时下新上映的好片,烂片又不想看,还不想看不感兴趣的。

只能从以往的老电影里找那些之前错过的好电影,影单看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类型不太感兴趣的,就这样寻寻觅觅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了一部看起来还不错的电影,《听说》。

1 台湾的文艺爱情

《听说》简单来讲是一部爱情片,但它又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爱情片。

说起演员,一个彭于晏,一个陈意涵,还有一个陈妍希。近几年来上映的片子里都有过他们的身影,说起来也不陌生,比如《邪不压正》里的 李天然 (彭于晏饰),《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里的 宋媛媛 (陈意涵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的 连阿云 (陈妍希饰),各个角色拿出来都让人印象深刻。

俊男靓女的组合是偶像爱情片的常态,这倒没什么好惊讶的,关键点是在故事上,这也是我说该片“不传统”的原因。

《听说》讲的,是听障患者与听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它描述了听障患者之间的友情,也展现了不同群体之间充满隔阂的爱情,以及一段陌生但又让人倍感亲切的成长故事,友情、爱情、成长,构成了电影的三条情感线,依靠听障群体的“游泳馆”和听人群体的“外部世界”融合在一起,努力构建成了世界和游泳馆的微妙联系。

说起这种联系,电影描写的很细碎,不过有几个细节做得很不错,比如电影中的男生黄天阔在追求听障女孩秧秧的时候—— 用手语和她交流 把做好的盒饭专门留给小朋一份;为了让她开心,假扮成树来求取原谅 等等——两个群体之间的隔阂被爱情故事所打破,从这一点上来看,细碎的细节倒成了电影精心调制的催化剂。

另外就是友情,听障群体之间的友情在本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为要参加听障奥运,每个人都在努力练习,然而秧秧的姐姐小朋因为一场意外而受了伤,很可能不能参加比赛,她们的朋友们也在担心这小朋的伤情,而作为妹妹的秧秧因此还和姐姐吵了一架,这几场发生在听障群体内部的感情戏码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它的表现方式很特殊。

如果我们听人群体是在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话,那么对于听障群体而言,他们是在直接用身体来表达情感, 相比于语言的隔阂,肢体间的交流往往更加直白和亲切 ,当电影在为她们的手语匹配字幕的同时,我有种错觉——似乎我才是那个脱离于世界的人, 相比于听障群体的世界而言,听人群体的世界只是她们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她们大部分的情感,均归属于群体内部。

游泳馆就是整个世界。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是秧秧还是小朋,作为游泳馆的一员,本身就是和黄天阔所代表的听人世界分割开来的,两个世界并没有高低之分,只不过要想融入其中一个世界,就必须要接受世界的规则,比如进入游泳馆要用手语,进入外部世界要会写字等等,这也是为什么黄天阔最初亮相游泳馆时用手语交流的原因。

这也是成长的原因和契机。

身处外部世界的人尊重另一个世界,并试图理解它,而反之,后者也逐渐包容前者,让两个世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连接在一起,依靠上述三种情感,完美的让隔阂的世界重新融合在一起。从这一点上来看,《听说》的故事,显然是颇具格局的。

但最后让作为听障患者的秧秧最终去掉角色标签,转变成听人角色的做法,无疑让本片重新掉入了偶像爱情片的老套路里面去了。

可惜了。

2 问题,套路,和质疑

电影最后的一个片段里,一直作为听障患者的角色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妹妹,秧秧,突然开口说话,正式打破了身份标签,那么,这个故事的爱情就变了,变成了一个关于听人个体之间的简单爱情,而不是我在上面所提到的特殊爱情。

不得不说,这是一步走得很烂的棋。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看完片子许久都没法接受该片近8.1分的高评分,因为在我看来,电影的整体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把一个有着完整故事创意的剧本生生改成了纯粹的偶像爱情剧本。

说实话,比较失望。电影布了一个很大的局,围绕着两个群体讲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感故事,故事本身的立意是很高的,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在试图让我们去感受作为听障群体的情感世界,仅仅只是这种特定的构思,就很有意义。

故事开头所营造的水和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在《海洋天堂》里出现过,在《我的一级兄弟》里出现过,如果你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你就很难体会到作为电影中的角色的喜悦和快乐,也正因如此,故事里大量的手势和肢体动作,是我们了解他们的唯一方式,这也是我们如同水一般附着于他们身边的唯一方式,但是我们通常很难有这种体验。

所以,作为主角的秧秧的听障角色实际上很重要,从电影符号的角度来看的话, 秧秧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角色,而是一个群体,所以当角色符号发生改变,秧秧成了听人,那么爱情隔阂依然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消失,电影被拉的最紧、最结实的那条弦也断了。

这样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除了立意上大打折扣以外,电影本身的意识形态也变了:如果一开始你把该片当成一部讲特殊群体情感隔阂的电影来看的话,那么结局显然会让你失望,女主角秧秧的听人身份回归,意味着爱情主线的明晰,同时也意味着该片励志主题的明晰:作为妹妹的秧秧为了姐姐小朋的游泳比赛而奔波忙碌,而作为秧秧男友的黄天阔则为了鼓励小朋,在片子末尾大声激励后者,爱情是主线,而励志则成了故事主线衍生的旁支,是爱情发酵后的升华者,听障群体的加入则让恋爱过程中的矛盾变得敏感而又脆弱。

如此看来,片子还是讲了一个爱情故事,同样也是一个励志故事,爱情+励志,套路的不能再套路,之前所构建的“世界隔阂”,土崩瓦解,可惜了。

那么电影还有可能被修复吗?

3 规避与创造

相比于设计一个全新的故事思路,更平稳更朴实的剧本建置,显然更理性一些。

一句话解释的话,就是:不要为了设计而设计,情感角度的改变实际上要比形式上的创新效果更好,如果《听说》不是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思路将电影故事撕裂开来,那么显然它可以从更好的角度来表现关于主角们的爱情,而不是老套的使用转换身份的方式来完成对爱情命题的讲述,创造一个大格局来抒写一个小故事,没必要,也没意义,反倒不如像《志明与春娇》、《爱在黎明破晓前》那样干脆放开形式,用新式的情感方式来感染观众。

太过于执拗文本的创意,很容易使故事难以自圆其说,一个连故事都讲不好的电影,创意再好也没用,基本功没打扎实,走得再远也会夭折,

所以, 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就在于为故事提供一个合理的故事结构,纯粹的爱情,要比设计的爱情美的多,纯粹的生活,也要比设计的生活成熟的多

纵使我们见过无数种美好的生活,但是对于生活本身,大都是平凡的,在故事中没有那么多秧秧变成了听人,也没有那么多黄天阔会手语,生活就是生活,不会因为你的努力,感动了对方而让现实有所改变,目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认清现实,并接受它。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最后的悲剧,来得突然,但又无法避免,事实是如此,故事也是这样讲述的,因为它的随机性无法被编排,所以带来的惊恐效应也就越大,《听说》的设计感,唯有被去除掉,才能透出生活的气息,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但是对于创造新文本这方面,我觉得没有唯一的答案, 电影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影的多样性,我们没法给电影制定一个固定的规则,因为规则容易让电影被局限住。 数十年来电影技术和结构的革新之迅速,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电影形态,同样的,我们也不应该局限当下的电影形态。

数十年来电影技术和结构的革新之迅速,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电影形态,同样的,我们也不应该局限当下的电影形态。

或许在不久之后,新的文本冲击了旧的文本,但故事本身,我相信不会发生太大改变,因为引导我们互相吸引的情感是不变的,爱是不变的,所以有时候的我们常说情感是古板的,爱是老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确确实实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所以,爱,是因为不变而深沉,因为古板而动人。


标签: 彭于晏  陈意涵  意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