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是哪个朝代的人(写三国志的陈寿代表作是什么)

45baike 2022-03-21 85次阅读

陈寿是蜀汉的官员,是巴蜀本地人,他的老师是力主刘禅投降的谯周。陈寿因为不肯依附黄皓专权而屡次被打压。他在蜀汉为官的经历是不愉快的。

西晋统一天下之后,陈寿得到司空张华的欣赏,撰写《蜀相诸葛亮集》。晋武帝司马炎看完之后大为赞赏,陈寿因功封为著作郎,他的史学才华也得到众人的欣赏。

后来他又写了《三国志》共计六十五卷,比较巧合的是陈寿65岁去世。

当时撰写的不止陈寿一人,夏侯渊的曾孙夏侯湛也在撰写《魏志》。当他看到陈寿写的,马上就将自己写的毁掉了,觉得不如就不写,这就是古代文人的风骨。

陈寿死后,范頵上奏称陈寿的《三国志》具有:

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说《三国志》具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于是皇帝下令去陈寿家中抄录其书,最后使得《三国志》流传开来。

也有说法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这使得三国故事被人熟悉和流传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当然我对这个每户都抄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三国志》不仅仅是真实记录历史,而且带有教化价值观,对西晋社会教化有利的一本史书。

这些价值观都是由陈寿输出的,陈寿的立场对《三国志》的撰写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陈寿之前是蜀汉官员,但写《三国志》时是晋朝的官员,所以就以魏为正统。因为晋是从魏手中接过天下。如果魏不是正统,那晋自然也不是正统了。

曹操的传记称为《武帝本纪》、孙权的传记称为《吴主传》、刘备的传记称为《先主传》。

《三国志》为什么称为纪传体断代史,从上面三个传纪的差别就可以看出来了。本纪是用来记录帝王的事迹,列传记载各方面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

吕布、刘表、袁术、袁绍、刘璋等割据一方的人物都用传记的,现在刘备、孙权这种已经称帝的人也用传记,显然将吴、蜀进行矮化,矮化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魏的正统性。

对于接班人的记载,《魏书》中记载:文帝纪、明帝纪、少帝纪,《蜀书》记载后主传,《吴书》记载《三嗣主传》,将好几个继任者都归结为一个传记,显然又是一种态度。

陈寿对司马懿也是以“宣王”二字代替,因为司马懿被晋朝追封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在记载中对司马懿作了适当的美化,对司马懿的对手曹爽进行一定程度的矮化。

这是陈寿作为晋官身份对《三国志》的影响。

接下去聊一聊陈寿对自己原来的蜀汉是什么态度。

陈寿的父亲在失街亭时受到髡刑,这个处分是诸葛亮给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后来掌权时对陈寿也不怎么友好。这些经历会对陈寿写《三国志》会产生一定影响吗?

因为司马炎对诸葛亮特别欣赏,曾经说过: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这是皇帝的定调,《诸葛亮传》中肯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

《刘备传》中对刘备和诸葛亮这种关系,以及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作了高度评价:

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不过当你翻开《蜀书》的《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时,你会发现里面好多对诸葛亮不利的材料,与《诸葛亮传》形成鲜明对比。

刘就是刘封,刘封是诸葛亮建言刘备杀的,彭是彭永年,这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但最终因为说了几句怨言被刘备所杀,彭永年之死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大。

廖是指廖立,诸葛亮曾经评价: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后被诸葛亮废为民。

李是李严、这是和诸葛亮一起的托孤大臣,最终被废为民。

刘是刘琰,因为怀疑老婆和刘禅有染被杀。刘琰被杀之时,诸葛亮大概正带兵在外。

魏是魏延、杨是杨仪,这两位不用介绍,大家都很熟悉。他们的死和废与诸葛亮也有很大关系。

《吴书》《魏书》似乎没有这样的写法。

被刘备杀掉的张裕则出现在《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中,张裕的事迹有较长的篇幅,但你会发现这个传记的标题中没有出现“张”字。

从整体字数来说,魏书占了近一半,吴书占了三分之一,蜀书仅占六分之一,这个可能蜀汉不设史官,资料丢失严重有关系,但这种比例有没有陈寿的个人态度在里面呢?陈寿的父亲也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

如果再将陈寿对司马懿夺权以及司马昭时杀掉魏帝曹髦的曲笔维护与《蜀书》这些写法进行比较,能得出一些微妙的态度变化。

当然关于陈寿写《三国志》的争议,在《晋书》中记载一条对陈寿很不利的信息。晋书对陈寿的记载并不多,但不利的信息却占了对陈寿介绍的近六分之一。

这就是陈寿的立场对《三国志》的影响,这些是瑕疵,并不影响《三国志》的历史地位,也不影响陈寿作为一代良史的地位。

因为《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是中国史书的杰作,人文必读书。


标签: 陈寿  哪个  朝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