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引梅交了黄金后来怎么样(上交黄金后续晚年生活)

45baike 2022-03-21 217次阅读

1949年7月,湖南省平江县城内,一位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的中年妇女迈着急促的步伐来到了平江县委的驻地,手上还拿着一个破旧的包裹。

驻地的警卫人员看到她后没有怠慢,笑着问她所来为何,只见这名妇女急切地说道:“我找县委书记,有重要的事要当面告诉他,麻烦这位同志帮忙通知一下。”

警卫人员知道平江刚刚解放,县里还有很多事等着书记去做,于是他再次问道:“您有什么事可以告诉我,尽量帮您解决。”

妇女坚持要见,警卫看她的神情好像真有急事,便进去作了汇报。县委书记齐寿良虽然很忙,但他一直都对百姓很是关心,当即让警卫人员把这名妇女带了进来。

妇女见到齐寿良后,眼里瞬间闪起了泪花,原来这名妇女是革命烈士的遗孀,丈夫牺牲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只身带着儿子逃亡了整整10年之久。

齐寿良得知后很是动容,然而更加令他震惊的是,这名妇女竟然从包裹里拿出了足足16两的黄金,然后主动交给了他,并表示这是交给党的。

那么,她手中的黄金究竟从何而来?十年逃亡,她又经历了哪些艰辛?她的身上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这名妇女叫做朱引梅,关于她的传奇人生还要从革命烈士涂正坤开始讲起。

“老虎口里翻筋斗”

涂正坤,原名正生,于1897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平江县嘉义区谢江乡河包洲村的一个裁缝家庭,生活勉强能够度日。

涂正坤的父亲涂焕伯思想比较开明,在涂正坤6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学堂读书,然而四年之后,因为社会动乱,裁缝的生意不好做,家里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懂事的涂正坤立即放弃了学业,主动跟父亲学习缝纫技术,因为他勤奋苦练,没过多久就可以熟练地裁剪和缝制简单的衣裤,当地人都叫他“小裁缝”。

此后,涂正坤跟随父亲四处走街串巷做起缝纫生意,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见识到了乡亲们的穷苦生活和地主劣绅的不劳而获,渐渐地成为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年。

1924年冬,革命形势趋于高涨,为了发展嘉义区的劳苦大众,我党专门在这里开办了平民夜校,涂正坤听说后立即加入了其中,因为上过几年学,他对我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理接受很快。

几个月学习下来,涂正坤彻底明白了单打独斗不可能推翻地主豪绅的势力,只有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势不可挡的力量,他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5月,表现优异的涂正坤在夜校负责人中共党员罗纳川的介绍下,通过了我党的重重考验,正式加入了我党。

北伐战争开始后,涂正坤积极响应,因为能力突出被推举为了嘉义区农民协会副会长,他一方面在组织的指示下为路过平江的北伐军部队提供粮食支援。

一方面带领农民在区里开展减租减息、破除封建陋习的活动,并带领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了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涂正坤带领当地的农民武装参加了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领导和组织能力得到充分显现,一年后,他又率部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锻炼出了丰富的革命经验。

在红三军团进攻长沙期间,涂正坤带领百姓积极为红军主力部队输送粮草,探听敌人消息,还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为我军占领长沙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1934年底,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主力被迫进行了长征,已经担任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长的涂正坤则毅然留在了敌后,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

当时,蒋介石为了防止湘鄂赣边区的红军“死灰复燃”,竟然指示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武装一起对这里进行了烧杀抢掠,在其“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态度下,大批无辜百姓惨遭屠戮。

乡亲们和战士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往往都隐藏到了深山里,由于缺粮少药,生活极其艰难,一些百姓逐渐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意志不坚定的战士甚至在敌人的招抚下主动下山投降。

涂正坤知道士气是一等大事,他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拖着疲惫的身体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给藏在洞中的百姓和战士们进行思想疏导,鼓舞信心,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他还兼任了湘鄂赣省委粮食部长,冒着被捕的风险带人到山下筹粮,帮助大家渡过难关,而他自己却经常饿肚子。

有一次,游击队被敌军偷袭,伤亡惨重,就连军旗也被敌人给抢走了,战士们的信心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涂正坤见状,亲自从当地百姓那里借了一个枣红被面,然后趁着部队休息的时候,连夜用针线缝制了一面新的红旗,并在上面绣了“战斗到底”四个大字。

第二天一早,一宿没合眼的涂正坤又带着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周旋,战士们见他冲锋在前,都很受激励,这天下午,游击队就在涂正坤的带领下消灭了敌人清乡队一个连的兵力。

涂正坤的战友傅秋涛在建国后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时,就高度地肯定了涂正坤的功绩,他说:“三年游击斗争期间我们的敌后生活非常困难,是涂正坤同志,想了很多办法,团结了很多干部,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身处敌后,涂正坤十分地关心战士们的安危,为此他不止一次地说道:“我们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斗争,是在老虎口里翻筋斗,要百倍警惕。”

也就是在涂正坤最困难的时候,二十出头的朱引梅出现在了他的身边,她对他的英雄气概很是敬仰,而他对她的见识和勇敢也很欣赏,两人在长期地相处中逐渐产生了感情,并且结为了夫妻。

血染平江,英雄不朽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双方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然而长期身处敌后的涂正坤却没有收到中共中央发来的关于国共合作的通知。

因为在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赣边区进行了严密地封锁,我军游击队仅有的电台也被敌人损毁,而且无法得到补充,使游击队根本没有办法与党中央取得联系。

然而,涂正坤作为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我党优秀干部,在事关民族大义的问题上,有着敏锐的思考和长远的眼光,他从当地的一些报纸上注意到了日寇全面入侵的事实,以及我党发表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涂正坤清楚值此国家危难之际,不能再继续进行内耗了,而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他觉得党中央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涂正坤一方面派人寻找党中央的下落并向他们请示下一步的行动,另一方面,涂正坤主动派人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停战谈判。

当地的国民党军当然看到了蒋介石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公开讲话,但他们却仍然对我军图谋不轨,因而在谈判一开始就提出了种种对我军不利的条件。

涂正坤也对国民党反动派很是憎恨,但为了国家考虑,他还是强忍着愤怒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不断地交锋,并且凭借出色的能力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1937年9月,湘鄂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一部奔赴了江南抗日前线,而涂正坤则以中共湘鄂赣特委书记的身份继续留在了这里。

涂正坤的公开身份是新四军上校参议,他在家乡嘉义成立了新四军平江留守通讯处,此时,国共双方已经开始了合作,他也开始在公开场合积极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发展了上千党员。

涂正坤非常重视党员的思想建设,他经常给新加入的党员讲解我党的革命理想和方针政策,并且还创办了内部刊物《党的工作》,在他的引导下,一批新加入的党员纷纷开始到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整个湘鄂赣边区的百姓抗日热情都十分高涨。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被日寇占领,湖南省会长沙随即成为了日寇的下一个目标,而平江县恰恰是日寇进犯长沙的必经之地。

为了保护平江,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第九战区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调到了这里驻防,然而国民党军队刚来到这里以后,就开始巧立名目,向百姓们征收各种苛捐杂税,还强抓壮丁入伍,弄得百姓们苦不堪言。

一些群众纷纷赶到新四军平江留守通讯处找涂正坤主持公道,涂正坤对国民党军的所作所为很是气愤,但眼看日寇就要打来,他还是极力控制住了自己的心情。

涂正坤向百姓们劝道:“乡亲们,我们现在还是要以抗日大局为重,不要冲动,毕竟打鬼子才是当下的头等大事,只要他们(国民党的部队)不公开投敌,我们还是要尽量争取他们一起抗日。”

乡亲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却还是无法忍受国民党军队的行为,涂正坤为此专门找国民党平江县政府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可此时的国民党方面早就造好了迫害共产党的准备,随着武汉的失守,日军的兵力也捉襟见肘,已无力在中国战场上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此时的蒋介石不顾民族大义,竟开始加大打击我党的力度。

1939年初,蒋介石亲自授意杨森安排部队对新四军平江留守通讯处进行秘密破坏,而杨森也早就对我军的通讯处十分憎恨,因为有通讯处的存在,他的部队在搜刮民脂民膏时不得不有些收敛。

于是,杨森便开始了处心积虑的谋划,他先是勾结当地的地主豪绅散布通讯处收留土匪,扰乱治安的谣言,希望以此将通讯处彻底取缔,但在涂正坤的有效应对下,敌人迟迟没有得逞。

后来,杨森又以方便沟通为由,让涂正坤把通讯处搬到县里去,以此隔绝我党和群众的联系,甚至还要求涂正坤主动公开平江县的我党党员姓名,对此无理要求,涂正坤再次严词拒绝。

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压迫,这时的涂正坤已经预感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一天晚上,他紧紧地握着妻子朱引梅的双手坚定地说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随时准备为党和民族解放而献身。如果我牺牲了,你没有被害,就要革命到底,带好明儿,坚持到最后胜利!”

“明儿”就是涂正坤的长子涂明涛,此时他才刚刚出生几个月,朱引梅没有说话,她知道丈夫为了信仰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而她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陪在丈夫身边支持他。

此外,涂正坤还把组织上提供的12两黄金的活动经费交给了朱引梅保管,并嘱咐她一旦自己出现意外,一定要把这笔钱交还给党。

果然,杨森见涂正坤软硬不吃,气急败坏,当即决定痛下杀手,1939年6月12日,涂正坤被国民党反动派诱出通讯处,然后被当街杀害,年仅42岁。

和他一起遇难的还有罗梓铭、曾金声、吴渊、吴贺泉、赵绿吟五名通讯处的我党干部,而在随后几天,平江地区被国民党军杀害的红军家属及革命者就多达上千人,史称“平江惨案”。

尽管国民党方面对此事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但他们的恶行还是被举世皆知,中共中央在得知消息后专门在延安为革命烈士们举行了悼念仪式,并且赠予了挽联。

上面写到:“在国难中惹起内讧江河不洗古今憾;于身危时犹明大义天地能知忠烈心。”毛主席也发表了演说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批判。

十年坚守

正在家中的朱引梅听到枪响后,就预感到大事不妙,她当即冲出了家门,直奔枪响的地方而去,好在通讯处邻居邓选成看到了她,当即把她拦了下来,才没有白白送命。

可就在朱引梅离开家后,敌人冲进了家中,涂正坤的儿子涂明涛不幸被敌人抓获,反动派为了“斩草除根”,当即将涂明涛压赴刑场,准备执行枪决。

生死存亡之际,邓选成的妻子东大娘急中生智勇敢地冲进了刑场,她朝着一名国民党特务大声地说道:“这是我的孙子,你们认错人了!”这才把涂明涛救了出来。

国民党特务离开后,当地的十几名老游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偷回了涂正坤的遗体,朱引梅看着牺牲的丈夫,瞬间泪流满面,为了防止国民党特务再度折返,众人只能将涂正坤烈士草草埋葬。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朱引梅带着儿子涂明涛逃进了深山,身上还带着丈夫嘱咐她交给党的16两黄金,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逃亡生活。

山上荆棘丛生,又没有道路,朱引梅把9个月大的孩子和装着黄金的包裹紧紧地抱在了怀中,这两样东西对她同等重要,可因此她的身上却被荆棘划满了伤痕。

经过两天两夜的跋涉,朱引梅终于带着孩子来到了南江浆田大山里的娘家,她本想在这里将孩子抚养成人,然而没过多久保安队就来到了山上。

为了不拖累家人,朱引梅抱着孩子再次逃进了深山,几天后,保安队上山搜山,他们朝着山中密林疯狂地开枪射击,蜷缩在树下的朱引梅一动也不敢动。

由于担心孩子会被吓得哭出声,朱引梅当即将乳房塞进了孩子的嘴里,所幸孩子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但朱引梅的肩膀却被敌人扫射的子弹打中了,为了不暴露,她硬是咬着牙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任凭鲜血流了一地,直到确认敌人离开后,才进行了简单地包扎。

但是山里人烟稀少,没过几天,朱引梅从娘家拿的粮食就吃光了,她开始靠采摘野菜、野果为生,由于长期地弯腰劳动,她的身子也渐渐地开始驼背了,要知道此时的她才不到30岁的年纪。

期间,朱引梅有一次实在不忍心孩子陪着自己受苦,便将孩子和黄金暂时交给了侄子看护,自己一个人趁着夜色偷偷潜回了涂家,希望到家里帮孩子弄点吃的。

然而不幸的是,朱引梅回到家后不久,就被国民党特务给逮捕了,敌人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试图逼迫她说出孩子的下落,甚至还动用了辣椒水等酷刑。

可朱引梅没有屈服,她对着特务们怒吼道:“有什么招数就尽管使出来吧,杀人不过头点地,我是不会让你们得逞的!”气急败坏的敌人准备将朱引梅押赴刑场,当着百姓的面执行枪决。

然而反动派却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乡亲们曾经大都受到过涂正坤的照顾,现在看到他的妻子受难,怒不可遏,纷纷操起锄头、扁担劫了刑场,将朱引梅救了出来。

走投无路的朱引梅只好接回孩子,拿着黄金又跑到了深山里面,十年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母子二人都饿得面黄肌瘦,但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因为朱引梅始终牢记着丈夫的嘱托:带好儿子,将黄金交还给党。

1949年7月,平江获得了解放,涂家人来到了山中,几经查找找到了朱引梅母子的下落,并把他们接回了家中,朱引梅得知解放军已经进城以后,立即带着黄金到了平江县委的所在地,这才有了开头把黄金交给齐寿良的一幕。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组织上交给涂正坤的活动经费只有12两黄金,多余的4两是朱引梅曾经做童养媳时的嫁妆,也就是说这4两黄金她可以随便使用。

而这笔钱在当时能换取很多食物,但朱引梅却宁肯和孩子一起饿肚子也没有选择使用一两黄金,反而把16两黄金都交给了党。

朱引梅从容地对齐寿良说道:“这么多年我也没有交过党费,这四两黄金就当我补交的党费吧。”是的,朱引梅和丈夫涂正坤一样也是一名拥有坚定信仰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员。

此后几十年间,朱引梅一直带着孩子在涂家生活,她努力地工作,抚养孩子长大成人,教他做人的道理,一家人默默无闻,甘于平凡。

不过因为长期在山中隐藏,导致朱引梅和孩子涂明涛的身体落下了严重的伤病,需要经常吃药休养,朱引梅一家生活极其困难,可即便如此,她也始终没有向国家申请过哪怕一次援助。

渐渐地,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朱引梅的存在,直到1995年,平江县委机关搞房改,规定凡住机关宿舍的干部都要用现金把住房买断。

朱引梅才第一次向政府申请了帮助,因为已经古稀之年的她实在拿不出买房的钱。

经过有关部门的充分调查,确定了朱引梅的烈士遗孀身份,几十年的往事才又被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省财政厅考虑到她的贡献,专门给老人拨钱用于买房。

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在得知朱引梅老人的事迹后,纷纷到老人家里采访,每当他们问及老人把黄金归还给国家的初衷时,老人都笑着说道:“我也是一名党员,那都是我应该做的。”


标签: 黄金  朱引梅  交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