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什么那么快灭亡(南明主要军事力量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45baike 2023-02-06 59次阅读

1644年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的同一天,江南的明朝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不久,朱由崧即皇帝位,也就是弘光帝。

弘光朝廷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拥有强大的兵力。

当时,总兵左良玉在武汉的兵力约30万,号称百万;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的四镇兵力约3、40万;已经接受弘光册封的郑志龙拥兵20余万。此外,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明朝残余势力及武装,有的也编入南明军队系统。

可以说,弘光政权的总兵力,不下百万。

而当时的大清呢?入关之初,满、蒙、汉八旗兵大约为20万左右,既要对付南明政权,还要进攻大顺、大西的农民军。

两相对比之下,南明即便不能恢复中原,如东晋、南宋一般划江而治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很短的时间内,南明政权即灰飞烟灭!

这是怎么回事呢?

良好的基础与不称职的领头人

南明立国的基础是非常好的,比东晋、南宋都要好很多。

南京,原为大明都城,朱棣迁都到北京后,仍然实行“两京制”,南京依然保存了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

清军入关之初,“剃发”、“圈地”等政策不得人心,使大批明士大夫南奔,寄希望于在南方。

可以说,南明的立国基础比东晋、南宋都要好得多。

可是,基础再好,也得有合格、明确的领头人。

建立东晋的司马睿,西晋时是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西晋灭亡前已经南渡建康,笼络江东士族。

建立南宋的赵构,北宋灭亡前更是曾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

说他们是真正的“中兴之主”或许不合适(刘秀那样的才算是真正的“中兴之主”),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拥有丰富的军事、政治经验,拥有相当的个人威望和比较强的“基本盘”。

而南明的皇帝们,就差得远了。

明朝的藩王们,即便想参与军政事务也会被严格限制,除了养尊处优,几乎无事可干。

所以,南明各个小朝廷的帝、王,虽然个人素质各有差异,但全部缺乏实际军事、政治经验,也缺乏“基本盘”,全部都是被实力派人物所拥立的。

比如这位被拥立为帝的朱由崧,自打生下来就跟着痴肥的老福王享福,除了吃喝玩乐,别的是真不会。

基础好,但是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

所以,好得不得了的基础,也就成了各派政治人物“八仙过海”的舞台。

兵马虽多,但靠得住得少

南明看起来还拥有百万大军,但其实这些军队大多早已经证明:都是靠不住的。

左良玉,早在镇压李自成时就开始跋扈,畏惧、避开李自成,连崇祯都使唤不动了。

高杰、刘良佐,原本就是李自成的“贼军”中过来的。

郑芝龙,也原本就是海盗过来的。

刘泽清倒是“根正”,但也早已跋扈。京师陷落前,崇祯诏他勤王,他虚晃一枪,跑了。

可以说,这些拥兵大将,大多都是反复无常,并没有岳飞、韩世忠们的忠诚。

清军南下前,有人问刘泽清对策。

刘泽清答:清军来了,我自取江南一郡割据。

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对策,指的是保全自己实力的对策。保卫南明?没空考虑!

乱成一锅走的朝廷

由于任何王爷都没有个人威望、实力基础、军政能力,因此,谁来当皇帝,当了皇帝后干什么,完全由各个实力派人物说了算。

因此,从立帝开始,各类大事无不是各派博弈的结果。

在马士英等人成功排挤史可法后,各派都清楚:所有的旨意都只是马士英的意见罢了,根本不具备权威性!

黄得功,已经算是最为忠诚的将领了。他最后是为护主而死的。

即便如此,黄得功每次得到诏书书,都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并当面撕掉诏书!

黄得功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是如此了。

因此,各镇将领彼此之间相互攻杀,各镇上下级之间也相互谋害,乱成一锅粥。

后来,因为“太子案”,武昌左良玉居然放弃武昌,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东下讨伐!

而马士英的态度却非常明确:宁可君臣皆死于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

这种情况下,谈论防御体系是奢侈的。

毫无作用的“防御体系”

南明的防御体系,原本是按照史可法的构想设置的。

然而,还没等清军打,这个体系自己就崩溃了。

首先是高杰被杀。

高杰,是江北四镇中兵力最强者,结果在内乱中被诱杀。

这还不算,其他各镇将领都想要瓜分高杰的部队。

高杰所部将士离心,史可法见人心不稳,只得率军南撤,南明在河南、徐州一代的防御不攻自破。

随即,武昌的左良玉突然东进,变成了敌军。

接下来,为了抗拒左良玉,朝廷调黄得功、刘泽清等将领前去抵抗。

刘泽清驻守的淮安,本是淮河防御的重镇,刘泽清一走,江淮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而长江沿线的防御也是“站桩式防守”。

原本,史可法为加强镇江一代防御,特意从福建郑芝隆处借来了郑鸿逵、郑彩等军前来防御。

可是,马士英怀疑史可法调这些人来是为威胁自己,因此,特意安排了自己人前去节制。

因此,长江下游的防御,上下相猜,根本没有统一指挥,各军最多守住自己的驻地,根本无法组织统一的巡江。

可以说,清军还没来,南明的这套防御体系已经自行崩溃了!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被清军打得崩溃的李自成,此时也进入湖北,决意“顺流东下,取江南为业”。

所有人都知道:兵力看起来最多的南明,其实已经是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秒杀”

1645年二月初八,多铎奉命攻河南。

高杰死后,河南已经没有什么防御,30余州县,全部望风而向。

四月初九,清军兵分两路,南下进攻。

高杰旧将李成栋无心作战,放放气徐州逃走,清军不战而取徐州。

驻守淮安的刘泽清去打左良玉了,清军轻易突破淮河防线,长驱直入。

史可法冒雨抵达扬州,组织防御。

但是,南明军或已被调去与左梦庚作战,或故意避战,史可法只得到了刘肇基的4000兵支援,兵力薄弱。

扬州城破,史可法死。

随即,一波投降潮到来。

刘良佐、刘辅清、高杰旧将李本深、李成栋,悉数投降。

《明世祖实录》记载,扬州城破后,南明军缴械者达24万!

这些投降的明军掉头就开始进攻南明了!

还没完。

五月十三日,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20余万大军投降。

弘光依仗的重镇,除兵力最薄弱的黄得功以外,其余将领的兵马悉数不战而降!

清军在突破长江防线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郑鸿逵、郑彩等人阻击还算顽强,清军遇到了挫折。

但是,清军看出守军没有统一指挥,趁雾择地顺利渡江,击败郑军,攻占镇江。

此时,南京城内尚有23万大军。

但是,弘光帝畏惧,乘马逃走,去芜湖找黄得功。

戍守南京的23万明军,全部不战而降!

黄得功倒是奋勇抵抗,但部下将领多已与清军约降。

黄得功与叛将刘良佐作战时,部下田雄一箭射中其喉,黄知大势已去,自杀。

弘光帝被俘,弘光小朝廷覆灭了。

基本相似的剧情

此后,南方陆续出现了多个小朝廷。

这些小朝廷的情况也与弘光政权类似。

尽管旧明军系统损耗、投降了,但由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余部的加入,这些政权的兵力也大多比较强大。

比如,隆武帝,其手下有郑芝隆部20余万,另有湖广一带拥护的力量,合计6、70万。

后来的永历帝,不光兵力较强,手下更是拥有李定国这样的杰出将领辅佐。

然而,剧情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大多是实力派人物迅速投降,小朝廷迅速崩溃。

只有永历帝支撑得久一些。由于身出西南,又得李定国的杰出将略和坚决抵抗,永历政权一度取得不少胜利,甚至萌生过恢复中原的想法。

然而,孙可望的背叛,郑成功对李定国的不配合等内部问题,使永历的辉煌昙花一现,也灭亡了。

总的来说,南明各小朝廷,尤其弘光政权,拥有较强的兵力,也拥有比较现成的官僚系统,恢复中原不敢说,但偏安一隅的条件比东晋、南宋看起来是好很多。

但是,除最后的永历政权外,几乎没有政权进行过像样的抵抗。

这是因为:他们空有系统架子,却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的系统。

自古要稳居一方,都需要一套有效运转的系统。

要真正建立统治,总要有强有力的中心,凝聚各地,形成整体。

要防御北方势力,或沿淮,或沿河,或沿江,总要建立一套防御体系。

可是,小朝廷的帝王大多本是养尊处优的王爷,徒有皇族血脉,却既没有实际军政经验、才能,也没有基本实力。

而小朝廷的顶梁柱将领,大多原本就不是大明的忠臣良将,原本就是反复无常之人,他们既不会服从旧官僚士大夫的“以文制武”,也不会为小朝廷殊死奋战。

因此,对内,小朝廷根本无法制衡骄兵悍将,对外,小朝廷连基本的防御体系都无法运转。

如此,拿什么来维系半壁江山呢?

很多朋友说大清迅速平定南明,是大清厉害。

其实,实际情况是,即便清军不攻,南明自己就根本没有站住脚!不要说遇到大清,就是遇到当年的完颜兀术,他们也是扛不住的!


标签: 南明  为什么  那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