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的诗《镜中》诗歌鉴赏(《镜中》主要意象及含义思考)

45baike 2022-12-31 142次阅读

张枣诗歌《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当读到张枣诗歌《镜中》的“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时,才明白“一见钟情”不止是爱情的形容词,也存在于读者与文字之间。

因此,无论多少个精心修饰的标题,都无法与这句让人甚是喜爱的诗媲美。

这是读到这首诗的第一感觉,是瞬间被吸引的一点,而它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诗歌以镜子为线,在三个部分的诗写中,呈现出了五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镜像,也使得诗歌的中心意义变得飘忽不定。

但是,诗人在诗歌中对语言和文字的精妙设计,却使得这五个镜像和诗意显得尤其自然而恰当。诗歌本身的美,以及淡淡的情愁,便让人可以驻足深思,叹为观止。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诗歌第一个部分是前两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

古典意象“梅花”的进入,使得这份“后悔”充满了忧伤的美。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想做未做之事在多年后会让自己感到悔恨和无奈。

美丽的“梅花”掉落下的姿态,正对应了因后悔的事而低沉的心情。一个“便”字,很好地连接了这一自然而然的变化。

诗人在这一部分省略了诗句中的主语,即抒情主人公。以诗人的视角写出的诗句,因这种省略,抒情主人公就可以成为任何一人,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产生共情的读者。

而在诗语中,省略主语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主语的添加会消减诗意。在本篇解读中,暂且将抒情主人公设定为诗人自己。

第一个镜像也在这一部分中。从静态来看,镜像中出现了诗人和梅花;从动态来看,镜像中的诗人在回想后悔的往事时,梅花顺势而飘落。

由诗题“镜中”,又可以想到这一镜像,是镜外画面的呈现。在虚实之间,诗人的孤独和忧伤之意就扑面而来。

诗歌第二个部分,是从“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到“望着窗外”。

此刻,出现了两个人物,“她”和“皇帝”,而诗人成为了他们的旁观者。“她”是《镜中》的主要抒情对象,诗人用很大篇幅来描写“她”的日常生活。

呈现“她”的方式,是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被看”。诗中的“她”必然在“后悔的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皇帝”这一人物在诗歌中出现得看似突兀,却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皇帝”本应该是传统封建社会中掌握权柄的专制人物。

而通过“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句诗来看,这个人物虽然只出现了一次,却在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应该是以其“专制”特点来说明他左右了某件事的命运,因而产生了后悔的事。

从对“她”的日常生活描写,也可以看出端倪。游泳到河的对岸和登上松木梯子,都是危险的事情,然而正如诗人所说“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除了这些事情,更让诗人喜爱的是“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英姿之中带着柔情。

这些都是美好的,但是却因“皇帝”的出现,而“低下头”。最后只能困于镜中,“望着窗外”,将心底的渴望埋藏于心间。

在这一部分,出现了三个镜像。

第一个是“她”游泳、登松木梯子、骑马、脸红、羞惭,这是一系列日常的动作和表情构成的镜像。

第二个是低头向皇帝回答的镜像。第三个是“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的镜像。

这三个镜像在毫无关联中,透露着强烈的关联性。镜中是回忆,镜外是现实。因现实的无奈,而造就了镜中的孤独和无奈。

诗歌第三个部分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一部分看似是对第一部分的重复,却又因后一句轻微的改变而具有了更强的诗意。“梅花便落了下来”,写出了梅花所落的漂泊无依感。而“落满南山”,就说明了这种飘落有了归处。

这样的变化,符合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最初的想起,到具体的回忆,再到清晰的感觉,使得梅花有了落处。

最后一个镜像也出现在这一部分。此时,镜像中的主人公不止是诗人自己,也是“她”,这是两个人的共同沉思。或者也可以说,诗人和“她”在这一刻发生了某种重叠。

诗人借助一面镜子,将现实的故事,放置到镜中,形成了一个个镜像。就像一部喜剧,分段展现,营造出凄美忧伤的氛围。

同时,也让人不断联想“后悔”背后的故事。而整首诗更出彩之处,则是它奇妙的语言和文字艺术。


标签: 镜中  张枣  诗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