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岭南道中作赏析(李德裕水平高超的七律衬托出思乡之情)

45baike 2022-12-02 83次阅读

李德裕水平高超的七律,颔联一语双关,结尾更衬托出思乡之情。

古诗词中有很多表达技巧,比如抒写思乡之情,就有多种方法。诗人有时登高望远,以群山和迷雾遮住望眼,传达出迷惘之情。

作者有时也凝视明月,并用拂照千里的月光,寄托自己的一腔深情。

除此之外,才子们或者采取以乐景抒写悲愁,或者运用衬托手法,或者通过归雁、落叶和羌笛等意象,灵活多样地表现内心的孤独和悲愁。

下面介绍李德裕水平高超的七律,颔联一语双关,结尾更衬托出思乡之情。

谪岭南道中作

唐代: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李德裕是晚唐著名的政治家,唐武宗时的太尉、卫国公。他善于调配,雷厉风行,曾让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一度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

可是后来唐宣宗继位,李大人却不幸被贬为潮州司马,最后又在崖州贬所离世。这首七律就创作于从潮州到崖州的路程中,展现出作者极其悲戚的心情。

诗人被贬异乡、一路跋涉,风雨兼程、充满艰辛,首联先描写了途中的独特风景,“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岭南一带不仅山势陡峭、水流湍急,而且支流遍布、岔路极多。桄榔、椰叶等乔木都长得非常高大,绿树浓荫遮挡了光线,林间和溪面都显得非常黯淡。

作者用了一个“争”字,展现出山路迂回曲折,令人经常迷失方向,更体现了诗人羁旅艰辛、生死未卜的迷茫心境。一个“暗”字,虽然是指树荫遮蔽了光线,但也是一种移情手法,反映出诗人灰暗的心情。

诗人小心翼翼地缓步慢行,有时候甚至需要摸索着前进,颔联就进一步展现出羁旅的艰难,“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古代岭南地区经常瘴气密布,毒蛇出没,另外还有有可以致命的沙虫。诗人提心吊胆,甚至看见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避开。

作者在短短两句话中,描述了自己在途中遇到的重重阻力,可谓惊心动魄。这两句也是一语双关,传达出作者在宦途中遭受的排挤,也暗表诗人在朝堂里碰见了形形色色的小人。

终于穿过了危险地带,诗人也松了一口气,颈联描绘当地的秀丽风景。作者发现岭南的风俗非常独特,五月就可以收割稻米,三更天涨潮时公鸡就开始打鸣,于是当地掌管摆渡之人就会通知大家要注意潮汛。

畲田、火米,津吏、潮鸡”,这些都是作者在京城时闻所未闻的事物,如今亲眼目睹,既感到新奇,又倍增愁情。作者不知自己能否融入当地百姓们的生活,更牵挂起远方的亲人。

结尾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作者观赏着那些鲜艳娇美的红槿花,聆听着树上的鸟鸣,不禁心潮澎湃、万般感慨,心里虽然在盘算着归期,又预感到自己可能会客死他乡。

花儿虽然不懂人世间的冷暖,但是飞鸟却知道不忘本。诗人细腻地描述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象,只是以乐景抒写悲愁反衬出自己被贬之后的故园之思。

李德裕的这首七律情景交融,技法多样,尽显唐代诗人的扎实功底,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被贬他乡的痛苦心情。全文意象丰富,细腻生动,不愧为晚唐诗坛的佳作。

作者流传于世的作品并不太多,而这首诗却展现出诗人的不凡才华,也让读者有幸了解到唐朝时岭南地区的民俗和风景,令人赞美祖国山河疆域广阔、风景秀美,各族百姓淳朴善良、勤劳勇敢。

可惜诗人到达崖州后,由于始终未能适应当地的生活,终于无法如愿还乡,令人唏嘘不已!


标签: 高超  之情  思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