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原因(概括刘姥姥打秋风经过)

45baike 2022-11-30 89次阅读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是为了打秋风,该如何看待她的这种行为?

刘姥姥有过三次进荣国府的经历,80回文本里详细描述了两次,第三次则通过巧姐的判词可知主要是救巧姐。

有人提出:如果没有第三次救巧姐的行为,很难看出刘姥姥是个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是她第一次进荣国府,完全就是冲着打秋风去的,其行为可定性为丑恶。

果真是这样吗?

其实,一个人的行为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事后才意识到,属于不懂循迹的后知后觉,稍微懂得循迹去预知后果,则是先知先觉。

比如孔子看到子路“行行如也”,就知道他将“不得其死然”。子路鲁莽冲动,在当时的世道,必将死于非命。

同样,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虽然目的是打秋风,但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打秋风。从她这一次的表现,便可看出她其实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穷则思变,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刘姥姥的人生哲学。

世俗所理解的打秋风,又称为“打抽丰”,意思是“因人丰富而抽索之”,通俗地说就是穷人巧借与富人或亲或友的关系,向富人索取财物,并当成理所当然。

为了说明刘姥姥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打秋风,作者特意通过刘姥姥与女婿的对话来说明。

书中提到,“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穷人家最怕冬天,因为在考虑吃饱之外,还要考虑取暖的问题。

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好冬储,就要面临冻饿交加的困境。

面对此种困境,身为一家之主的王狗儿只会喝闷酒,“在家闲寻气恼”。

在这种情况下,刘姥姥站了出来,给刘狗儿指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去荣国府走动走动,找荣府的二太太,“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这就是刘姥姥积极的人生哲学: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与其喝闷酒发脾气,不如想办法找机会。即使机会渺茫,也总该去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或许有人会问:把向富人索取财物当成机会,这样做真的对吗?

没错,如果只看到这个角度,这与世俗意义的打秋风没有什么区别。刘姥姥想到去荣国府打秋风,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在刘姥姥看来,情感的维系,不应因贫富的变化而变化。

刘姥姥想到去荣国府找王夫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的,不肯去俯就他,故疏远起来。

二十年前,王狗儿的祖父与王夫人的父亲同朝为官,因为都姓王,便连了宗。那个时候,虽然王夫人家的地位比王狗儿家高,但王夫人家没有看不起王狗儿家。

后来王狗儿家落魄成平民,王夫人家也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们,反而是王狗儿家自轻自贱,主动断了来往。

这就是读书人的清高,觉得自己穷了,再与富人来往会有攀附的嫌疑。可是在刘姥姥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不应因贫富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是你落魄了,怕人看不起,是不是说明如果落魄的是对方,你会看不起人家?

这就叫将心比心,君子坦荡荡,我不会嫌贫爱富,我就认为别人也不会嫌贫爱富。

何况,刘姥姥早已了解到,王夫人以前“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说明王夫人还是那个王夫人,不会嫌贫爱富。

所以,断了来往,关系疏远,错不在对方,而是自己太要面子。

这就是刘姥姥的人情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与物质条件无关。我虽然物质上变穷了,但我的本质不变,我还是那个我,我相信你也一样。

所以,物质条件的变化,不应该影响人情的厚薄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观念,她才会在贾府落魄之后,尽其所能,救下巧姐。

所以,我们不能把刘姥姥救巧姐的行为简单地归为报恩,这其实是她朴素的人情观:互相帮衬、彼此扶持。

你有我无时,你帮我;我有你无时,我帮你。这正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落实到民间,就是互通有无,今天我跟你要点醋,明天你跟我要点酱油;今天我帮你看孩子,明天你帮我看老人;今天我倾其所有帮你度难关,明天你竭尽全力救我于危难。

这才是刘姥姥去荣国府打秋风的真实目的:趁这个机会走动走动,把已经疏远的关系重新建立起来

正是因为带着这样的目的,所以她才会在丰收之后把一车新鲜瓜果送进荣国府,让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太太小姐们“吃个野意儿”。

这正是互通有无的体现:你家有的是银子,却不一定能买到“头一起摘下来的”新鲜瓜果。世间不是只有银子金贵,而是物以稀为贵。

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比如“头一起摘下来的”新鲜瓜果,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意。

看懂了刘姥姥的人情观,就能看懂她进荣国府打秋风的真实目的,也能预知她将在贾府蒙难后有大义之举,因为她本来就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把人情看得比什么都重。

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刘姥姥这样,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也不必自轻自贱,只要自信本质纯良,有情有义,就不会因贫富的落差而带来心理压力。


标签: 刘姥姥  姥姥  红楼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