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去世为何赵匡义能夺权(柴荣刚病逝赵匡胤就用计夺权)

45baike 2022-11-20 74次阅读

后周显德六年,世宗柴荣(又称郭荣)亲统大军北伐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料身染重病,回师京城后不久病逝,其子柴宗训继立为帝,是为恭帝,年仅7岁。

赵匡胤

赵匡胤青年时,他曾赋《咏日》诗,以言己志:“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与豪情壮志。

后汉时,赵匡胤应募从军,投奔在枢密使郭威帐下。乾祐占四年,郭威于澶州发动兵变,随即统领所部闯入开封,后汉隐帝为乱兵所杀,郭威遂取代后汉,建立后周。

此次政变,赵匡胤积极参与并拥戴郭威为帝,功绩卓著。事成之后即被授予东西班行首,典掌禁军。

郭威养子柴荣任开封府府尹后,又改授赵匡胤为开封府马直军使。郭威病故,柴荣继位,不久擢升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成为禁军高级将领。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公元960年2月2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

赵匡胤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兵变计划就开始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做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

进入城中,将士们遵从赵匡胤之令,秋毫无犯。守城的后周军将,不敢轻举妄动,唯有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闻讯,骑马径自皇宫内廷疾驰而出,欲集结部众负隅顽抗。

当其行至街上,被王彦升察觉,遂紧随某后,直追至其家中,将其家人全部杀死。赵匡胤入城,登上明德门,命令兵士各返回所属军营驻地,自己也回到原来的官署。

赵匡胤

不多时,诸将领簇拥着范质等后周朝廷要员来到赵匡胤官署。赵匡胤一见他们,顿时痛哭流涕,呜咽道:“违负天地,今至于此!”

范质等人还未及对答,军校罗彦环却手按利剑,厉声说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无计可施,只好屈身退至阶下,列队朝拜。

随即,赵匡胤于官署堂上召集文武百官,依据每人功劳高下确定入朝列班次序。

翰林承旨陶其不毂自袖中取出事先写好的禅位制书,当众宣读,称柴宗训退位,由赵匡胤即皇帝位。

随后,宣徽使引导赵匡胤下堂,来到庭院中,面向北方行拜礼。

又引他出官署入宫中,进崇元殿,更换朝服,头戴衮冕,正式登基称帝,是为宋太祖。另又将柴宗训及符后等人迁至西宫,去其帝号改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后周历史至此结束。

次年正月,赵匡胤下令大赦天下,改元建隆,仍定都于开封。因他曾于宋州出任过归德军节度使,故以“宋”为国号,史称北宋。

其后,赵匡胤对有功官吏将士,分别封官授爵,给予赏赐。以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其余禁军诸将领亦分授官职,并兼领节度使。

朝廷各重要官署机构均重新任命长官,从而建立起宋朝的统治秩序。与此同时,他又遣使向各地郡县、藩镇通报称帝换朝之事,希望他们改弦易辙,归顺宋朝。

赵匡胤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

只有盘踞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

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经营上党长达8年之久。他在自己的统辖区域内,擅自征收赋税,召集亡命之徒。

颇具一定实力,以至于后周朝廷亦曾感到李筠“倔强难制”。得知赵匡胤称帝代周,他遂积极准备举兵反宋。

宋建隆元年四月,李筠勾结北汉,发动叛乱。消息传入宫中,赵匡胤果断决定速战速决,以“服天下之心”,巩固刚刚建立的宋朝统治。

为此,他一方面令石守信领兵前去上党征讨叛军,一方面又令昭化军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出东路,以策应石守信。

李筠自以为宋军将士多与自己是旧友故交,必会念旧情而临阵倒戈,因此掉以轻心,未作认真设防。宋军与叛军一交锋,即发起猛攻,全然无旧友故交之情。首战于长平,大败叛军。

(中:赵匡胤)

随后,宋军几路并进,步步紧逼。赵匡胤亲临前线指挥各路人马围歼叛军。石守信会同江宁军节度使高怀德于泽州,再大破李筠军主力,擒获叛军大将范守图,杀戮北汉降兵数千。

李筠率残部逃入泽州城中。宋军团团围困城池,连续攻城数十日,终于破城。李筠知大势已去,投火自尽。其子李守节献上党降宋,李筠的反宋叛乱被平定,北方的局势得到控制。

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为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权势显赫。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曾一度与赵匡胤分掌朝廷内外兵权。后领命出镇淮南,坐镇扬州。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即令韩令坤接任其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之职,并令其移镇青州。

李重进十分清楚赵匡胤此举旨在削夺自己的权势,故而拒不从命,反而派遣亲信翟守殉北上,准备与李筠结盟,南北夹击刚刚建立的宋朝。然而翟守殉非但未与李筠联合,反入开封向赵匡胤陈述此事。

返回扬州后,他又劝说李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致使李重进未敢贸然起兵反宋。李筠兵败身亡后,李重进自感大祸临头,决意孤注一掷。

九月,他于扬州发动叛乱,并派人入南唐求援。不料,南唐主李璟恐引火烧身,不肯派兵相助,李重进陷入“内乏资储,外无救援”的窘困境地之中。

(赵匡胤)

赵匡胤先遣石守信统军南下征讨。十月,又率兵亲征。宋军浩浩荡荡沿汴河南下,直抵淮河北岸。

李重进不甘心束手待毙,严令兵士作殊死抵抗,妄图阻止宋军渡河南下。石守信指挥宋军强渡淮河,发起猛攻,叛军溃败而逃。宋军迅速包围扬州。

十一月,扬州城破,李重进举家自焚而亡。宋军入城,尽杀叛军,淮南地区随之得以平定。

在李筠、李重进被平定前后,原后周地方藩镇政权,虽亦不满赵匡胤以兵变取代后周,可又惧怕宋朝的兵威,自感无力与之抗衡,只得听命归顺。

赵匡胤对此采取恩威并用的策略,一方面仍名义上保留其藩镇,允许留驻原地,但同时又派监军入其藩镇,行使职权。

原后周保义军节度使袁彦得知赵匡胤代周后,日夜整修军械,操练兵士,欲对抗宋廷。然而宋廷派潘美前去监军,并令他入朝时,袁彦也不得不俯首贴耳,单骑赴京城。

周太祖郭威妃杨氏之弟、原后周建雄军节度使杨庭璋曾与李筠关系密切,时有往来,当赵匡胤调其改任定难军节度使,令他人居开封时,亦丝毫不敢拒命。

赵匡胤

至此,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的宋朝政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中原地区的局势得以安定。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标签: 柴荣  夺权  去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